古今一轮舌尖“月”

秋风送爽,明月冉冉升起。月光如水,在云影里摇曳生姿。
过中秋吃月饼,咀嚼的是俗世里的美好、品味的是人情的温暖。那一口酥香,久久地印在心海,挥之不散。
今人吃月饼,寄托祝福与欢乐,古人吃月饼亦然。
常有长辈给孩子们赐饼,期待后辈得福。施景琛的《中秋词》曰:“饼儿圆与月儿如,更兆嘉祥食有余,多感外家爱护意,年年例又贶双鱼。”
现在,我们所见的月饼品种五花八门。有人偏爱五仁叉烧月饼、冰淇淋月饼、流心奶黄月饼,还有奇葩口味如榴莲月饼、麻辣牛肉月饼等,风味各异,吸引眼球。
追溯历史,古人尝月多姿多彩,别有一番风味。
事实上,中秋节品月饼,与拜月、观潮等活动相比,历史不算很长。民俗学研究专家考察发现:明代,我国民间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明代进士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一文中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此后,月饼的制作和食用渐渐兴起,终于成为佳节美食。
古时,月饼多为圆形、稍扁,饼皮之中包罗万象。明代官员沈榜的《宛署杂记·民风》曰:“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又有《万历嘉兴府志》云:“八月望以百果为大饼,名月饼。”起初,人们吃果脯和果仁馅的月饼,有的价格还相当昂贵。
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越发精湛。有一款月饼横空出世。袁枚的《随园食单》曰:“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这是五仁月饼的前身,深受人们追捧。后来,制饼者继续往馅料里添加果料、肉丝等,将它演变成口感丰富、香味浓郁的五仁叉烧月饼,在华夏打响了名头,称霸一方。
月饼分广式、潮式、京式、苏式四大类,不分伯仲,难辨高下,可依甜咸分组,无论嗜甜或者嗜咸者都能品味到节日的美食。
历史上,咸月饼的诞生要比甜月饼晚至少500年。民国时期,云南的云腿月饼,由昆明老字号合香楼初制而成。江浙沪的宠儿酥皮鲜肉月饼出现在20世纪初,由传统苏式茶点改良而成。岭南地区的广式叉烧月饼在20世纪40年代问世,以咸、鲜、香、酥闻名,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追捧至今,成为月饼家族中的经典。
旧日里,苏轼吃月饼,“嚼月”甚是惬意:“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中秋佳节,与亲人共赏一轮明月,饼香在舌尖上绽放,那幸福的滋味悠远、绵长。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