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台的风

古风台的风,安静、从容,向往远方。
这里的风安静,安静得像遥远的梦境、夜晚的星辰;这里的风从容,从容得像纯净的秋水、静谧的夏夜。这里收藏着远古的遗梦、古人的思想,流传着伏羲的传说、文明的故事。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踩着先祖的足迹,沐着安静、从容的风,向古今第一台--古风台走去。
古风台的风,你能给予我什么?又能点醒我什么?
古风台位于甘肃省甘谷县南部的白家湾乡蒋家湾村,地势高峻,藏风聚气,东通卦台山,西眺朱圉岭,北瞰古雷泽(甘谷川),南望仇池山,是人文始祖、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伏羲的诞生地。
朱圉山(资料图片)
行走在古风台苍凉的古道上,好像游走在历史边缘、文明源头。无论折叠起多少泛黄的岁月,也无法穿透迷雾,看清历史的真相。
这是一块不同寻常的土地,它接受过人类最早的文明滋润。人文始祖伏羲率领他的风姓族民在这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上古文明。“甭看冀县(今甘谷)地方碎,伏羲皇帝头一辈,桑叶儿衣裳脸上黑,伏羲爷生在古风台。”人们传唱着遥远的历史故事,追怀着先人永恒的灵魂。
6000多年前,一个叫华胥氏的美丽女子,迷失在通往雷泽古地的路途上,幸而她发现了一行巨大的脚印,于是她踩着巨人的足迹,一直向南山走去。当她的双脚和巨人的脚印叠合在一起的瞬间,她有了一种被蛇缠身的感觉,随即一股幸福的暖流从腹部传遍全身。于是,她怀孕了。12年后的正月十六,她在被后人称为朱圉山的山洞里,生下一个男孩,名伏羲,取风姓。这个洞后来就叫伏羲洞。洞前不远处的那块又高又大的平台就叫古风台。人以风姓,台以风名,故名古风台。古风台因伏羲而载于史册、流传于民间,成为古今第一台。
伏羲像(资料图片)
伏羲就是在这个台上,仰观天象,俯察万物,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与乌龟谈话,和鲵鱼聊天,开天明道,创立八卦,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兴婚姻嫁娶之礼制,开渔猎畜牧之先河。那手势,像挥别,又像召唤,至今仍保存在人类心灵最柔软的角落。他用阴阳两种符号,揭示宇宙的秘密,解析世界的构成,擦亮人类的双眼。
阳光柔柔地照耀着太昊山的脊梁,古风轻轻地抚摸着朱圉山的面颊。历史有时很漫长,就像这弯弯的小路,就像这苍茫的群山,让人无法望到它的尽头;历史有时又极短暂,只是一杯茶凉的工夫。那些由伏羲原创的八卦鸡笼、八卦灶台,尚留有圣人的余温,此刻慵懒地躺在蒋家湾村民的庭院里、厨房里。那首怀念伏羲的歌谣,从朦胧的历史尽头,一直传唱到今天。堪称“国之瑰宝”的人面鲵鱼瓶,出土在离此地不远的甘谷县西坪镇石沟村。一半是人一半是鱼的奇妙构图,昭示着中国龙文化的无穷魅力。在中国的伊甸园里,没有蛇的引诱,人类自身必须承担起所有的痛苦与欢乐、灾难与幸福。那颗高高昂起的头颅昭示着不屈的个性,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饱含着对自由的渴望。
风轻轻地吹着,吹过太昊山,吹过古风台,也吹过我的耳畔。从伏羲时代就盛开的龙颪花,风采依旧。再弱小的生命,只要有信念,不管路途多么漫长,都不遥远。白家湾梁上的果园里,草木茂盛,瓜果飘香,人们轻轻吟唱着古老的歌谣,奋力书写着今时的风流。
“太昊山是八卦山,伏羲出生是圣山。伏羲出生本无田,无衣无食无房间。一喝龙眼水,二吃龙卦籽,三穿龙背叶儿。龙背叶儿厚,七口八口吃不透。”在文明的源头,花草树木驮起歌谣,挽起时间的手,行走在晦明交替的光阴里。时间有多远,歌谣就有多远。一丛丛茂盛的冰草,像一把把尖锐锋利的刀子刺向蓝天,轻轻划疼你的思想。纯然如赤子的伏羲,引领人类走出混沌的世界,走向光明大道……
阳光镀亮记忆,清风擦拭尘埃。河南淮阳伏羲陵有一副名联,曰:“后天地而生,朱圉犹堪寻圣迹;立帝王之极,白云常此护灵宫。”此联表达了对伏羲无限的景仰。也许是一场惊天的大雨,也许是一次动地的火灾,总之,在一次人力不可抗拒的灾难后,伏羲率领着他的风姓子民,离开太昊山,离开古风台,沿着滔滔渭河,投入黄河的怀抱,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创造出更加灿烂的华夏文明。
伏羲走了。然而,伏羲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兼容并包的协作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却留在了甘谷、留在了渭河流域、留在了中华大地。伏羲和伏羲时代已成为遥远的过去,但古风台前的那根香火,依然璀璨明亮,从先秦时点燃后,就再也没熄灭过。
古风台,像一枚民族的印章,镶嵌在太昊山上,铭刻着一位圣人的丰功伟绩。古风台的风,浩浩荡荡,吹过秦汉的天空、隋唐的土地和明清的田园,至今依然温润和畅,抚慰着华夏儿女的灵魂。
古风台,犹如一方端庄沉默的古砚、一件历经沧桑的瓷器,默默地见证着朝代更迭的历史、收藏着人事变迁的故事。
古风台的风,轻轻吹过耳边。风声如歌,浓烈似酒。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