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乡土语言是乡土题材小说最好的承载——读乔叶长篇小说《宝水》

【字体:      】     打印      2023-08-24 18:49      来源: 黄河网  

6月份,在北京的一个作家班上,乔叶近距离与受众分享《宝水》的一些创作细节。7月份,“全国鲁、茅奖名家看济源”活动乔叶也来了,读者追赶到现场拿着《宝水》请她签名。那时,她还是鲁奖得主。8月11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进行第六轮投票,产生5部获奖作品,《宝水》果然名列其中。

6月24日,我在北京拿到乔叶的签名书,6月25日于返程的高铁上即开始阅读《宝水》,至8月2日夜阅读完毕。其间,书内、书外都不断有新的信息涌来。嗨,《宝水》真是“宝水”啊。读书时感触自然很多,但不断冲击我的,更多的是这样的疑问:乔叶是从哪弄来这么多的乡土词汇、乡土语言呢?难道会有一本《乡土语言大全》类的工具书,乔叶背会了不成?想想觉得也不是,这些乡土语言并不老,并不陈腐,也不生硬和拘谨,冒着时代的气息呢,全是活生生的语言。

毋庸置疑,语言是有着强大力量的。甚至可以说,好的小说语言,就是小说最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8月17日的“《艾青诗选》逸品读书会”上,评论家单占生曾讲道:“五四新文化运动其实是从语言开始的,老旧的语言已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而语言又从新诗开始。”如果借用单占生的逻辑,乔叶这部典型乡土题材的长篇小说,或许正是从女性视角的乡土语言开始的,而乡土语言正是这部乡土题材小说最好的承载。

《宝水》作为茅奖作品,自然千好万好,但掩卷回味,我更想以乡土语言对乡土题材的承载铺开,谈《宝水》的好。

不妨,先听听《宝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怎么说话的吧。

孟胡子可谓宝水这个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总设计师,孟胡子与老原、“我(地青萍)”那次“扯云话”,说到乡村建设为什么选宝水:“怀川虽然是半山区半平原,平原村却从不考虑……这里的水我自然是相中了,也相中了这里的老树……除了水和树,另有顶要紧的一条是我也相中了大英的脾气。这个村能走到这一步,也是亏了大英的脾气……反正就是典型的能干事儿的村干部的脾气……只要上头不瞎掺和,村里的事就由村干部和村民做主。我和大英说,我和你们村干部意见不一致,商量后以你们的意见为准。你们和村民的意见不一致,商量过后以村民的意见为准……”可见,孟胡子不是书呆子,他是实干家,又对乡村的生态环境了如指掌。

大英是宝水的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农村的领导可不好当,她可以说是宝水村乡村建设的灵魂。大英说:“杀鸡给猴看,猴得颤一颤。”又道,“看我可强霸吧?跟你说,宁可强过头,不可软到瘫……在村里干事就是这,见人咱是人,见鬼咱是鬼。见人时你成了鬼,可不把人吓着了?见鬼时你是人,鬼就把人吃了呀……再不信,就去镇上,去纪委告我,都中。不是有人本事可大?尽管去。要是没胆去,就把嘴闭严实。再叫我听着了闲淡话,别怪我去把你那舌头撕扯下来,卤熟了切片当凉菜!”这句狠话说过,缓了一缓,她的声调里突然带了哭腔……农村女干部,语言的强和弱之间,该如何去自由转换,真真切切是一门艺术。

杨镇长是基层的乡镇领导,虽也是一肚子苦水,但干工作时是丝毫不含糊的。那次,两杯下去,杨镇长脸皮松坦,口气却苦道:“工作能干,脾气不赖,喝酒得用烩面碗,可二蛋(予城土话,意为二百五加浑蛋)。说实话,前些年喝酒跟工作还真分不开,喝酒看工作还真有一定道理……这个裉节儿领导叫你喝酒,你不喝?……赌摊最薄,酒摊最厚。酒不是酒,放啥啥有……好在近些年风气大改了。自从有了八项规定,就是给咱干部一个硬邦邦的靠山……多少工作就是这么推进的,多少事就是这么办成的。”基层乡镇干部的喝酒经里,装着的可全是中国乡土的智慧。

“我”认为:“维人的‘维’,起初我一直以为是为人处世的‘为’,后来才觉得,在福田庄语境里,用作‘维’更合适。为人偏重于指向自身的修行修为,属内在的。维人则更偏重于向外,意指对各种人脉资源的经营维护。”这段话,很有些思辨的深刻。“直到偶然谈到‘家贫少说话,位卑莫劝人’这句话时才忽然明白些了什么。这句话倒推过去琢磨就是:在某个群体中,某人若拥有了劝人的话语权,那至少证明他在这个群体中处于上层。”“我”这些话里,品品,是不是很哲学,很学问?

正是有了这些独特而地道的乡土语言,才形成了这本书的乡土风格,才让宝水村在作者笔下具有了当下乡村建设典型的时代特征,从而也让《宝水》能以小说的文学形式反映新时代乡村的历史巨变。可以说《宝水》整本书的语言都很筋道,很独特,闪耀着乡土语言的独特韵味。很美,很耐咀嚼。但又难以把整本书中精彩的话都列出来,只能这样浮光掠影,挂一漏万。

乡土语言固然是《宝水》最华美的那片叶子,但终不能一叶障目,还得回到完整的《宝水》看看孕育了这片叶子的大树。

南太行深处的宝水村,当下,正在由传统型乡村向以文旅为特色的新型乡村转变。在这个大背景下,人到中年的省报报社记者地青萍,一个被严重的失眠症困扰的城市白领女性,不得不提前退休,来到宝水村帮朋友老原经营乡村民宿,试图以之医治失眠。《宝水》正是以四个章节,冬—春,春—夏,夏—秋,秋—冬,还原当下四时节序中的乡村生活,再现新时代乡村建设的生动图景,真切反映当下中国的典型乡村样态,小说叙事是鲜活和接地气的。

当初来宝水,地青萍一定是怀着极其复杂的情感来的,先是试探性地触摸乡村,通过尝试经营小店,参与村史馆的建设等,慢慢地介入了村庄越来越多的人情世故。最终,她以当仁不让的主观在场性,见证了新时代背景下宝水村多元而深刻的嬗变。随着一个城市女人在宝水村的落地生根,她自身的失眠症也终被治愈。

《宝水》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

在那次北京作家班的互动环节,有人问乔叶,为什么是春夏秋冬这样奇特的架构,而不是一个月,或者数年?乔叶的回答是:“一日、一月都太短,不足以承载长篇小说的体量,如果用太宏大的视角,似乎也与《宝水》的乡土题材不太熨帖,于是就有了这种四季轮回式的框架性的结构。”至于现实生活中是否有宝水村真实的原型?乔叶似乎回答,没有吧。但怎么可能没有呢?只是彼时不自知吧。“《宝水》写的是河南的乡村故事,最基本的体验和感受都来自河南。”获奖后,乔叶在获奖感言里如是说。

获得茅盾文学奖,任凭谁都会激动吧,这是人之常情。获了大奖的乔叶,感言一定是那一刻最真实的内心投射。乔叶说:“小说中的村子里,有一眼泉水状如元宝,村名就叫宝水村,深层所指则是宝贵的人民力量。生活中有创作需要的一切。特别想要感谢两个地理概念:感谢老家河南,感谢新家北京。《宝水》写的是河南的乡村故事,最基本的体验和感受都来源于河南,是从河南出发,走了七八年后,在北京抵达了我心目中比较理想的完成。”

乔叶还说:“更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作家的写作必然在时代中。”

无论多么个人化的写作,都是这个时代的个人化写作。几年前,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全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说:“即使书写的只是一个小小的村庄,你所面对的也是整个世界。”诚如是。

最后,还是回到语言,听听乔叶究竟如何准备《宝水》的语言:“还要重新去拣择语言:土语方言,知识分子语言,因有四面八方的游客,他们的语言层次也要有所区分,向内和向外要有不同语感。”

不妨,就以乡土语言为路径,去读《宝水》。

编辑:胡霞 范江涛


作者: 刘帆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