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澂与郑工堵口

吴大澂(1835年—1902年),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原名大淳,后避清同治帝御讳,改名大澂,字恒轩,号清卿;光绪十四年郑工合龙后,别号郑龛。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散馆授编修。历官陕甘学政、翰林院侍读、河南河北道、太仆寺卿、太常寺卿、通政使、左副都御史、帮办北洋大臣、兵部侍郎兼右副都御使、广东巡抚、河东河道总督、湖南巡抚等职。
碑文
提到吴大澂,不得不说由其题写的郑工合龙处碑,碑文简短,却清晰明了的交代了清朝最大一次堵口事件--郑工堵口的始末。
郑工堵筑决口,经始于光绪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讫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九日竣工。钦差督办礼部尚书高阳李鸿藻、前署河东河道总督义州李鹤年、前河东河道总督觉罗成孚、河南巡抚望江倪文蔚、今河东河道总督吴县吴大澂勒石纪之。而系一铭,铭曰:兵夫力作劳苦久,费帑千万堵兹口。国家之福,河神之佑,臣何力之有?
郑工合龙名称由来
光绪十三年(1887年)八月,黄河在郑州下汛十堡(今惠济区花园口镇石桥村)决口南泛,由贾鲁河入淮,石桥决口后,荥泽设堵口工程局(简称为“荥工”)。石桥堵口(简称“郑工”)于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十二月二十日开工,于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告成,历时一年。这次堵口是清代最大的一次堵口工程。在石桥堵口中,挖引河用银十四万五千余两,下埽进占用银九百五十万两。堵口用秸料二万八千垛,善后工程用秸料一千五百垛,平均每垛用银二百六十四两。工程总计耗银一千零九十六万余两,约占当时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称“郑州大工”。
险情环生
光绪十三年(1887年)秋分前后,阴雨连绵,万锦滩河水持续上涨,加之黄河支流武陟沁河河水的注入,黄河下游南岸郑州段已三次涨水,荥泽将军庙(今郑州花园口将军坝)等处,斜河直冲坝体,两道砖石坝坍塌,以下各埽纷纷塌蛰。八月初,黄河主流下挫,郑州下汛八堡至十一堡着溜生险,掣动埽根。到初九、初十时,入水之埽已多达40余段,险情紧急。河东河道总督觉罗成孚调集兵夫、勇丁、练军千员赶赴工地,料土兼施,砖石并进,才使险工情势稍稳。此处坝埽林立,前临大河,后有积水,到了十四日,天还未亮,石桥堤身便出现走漏过水,最开始使用铁锅、毡絮进行抢堵,然而大堤堤身陡陷,河水由堤顶汹涌漫过,埽蛰石陷,抢堵无效,最终在石桥决口。水流湍急,漫延十分迅速,古书上形容“大堤冲堤如汤浇雪”,堤防溃烂不堪,如水浇在雪上,毫无阻挡之力。决堤之水,淹15州县,灾民达180多万。
觉罗成孚堵口失利被革职后,朝廷任用熟悉河南事务及冯庄漫决堵复功臣李鹤年代理河东河道总督,李鹤年任前曾得光绪帝亲见,更是夸下海口,自诩克日就功。其到任前期工程的确进展较为顺利,水势平缓,但西坝受到急溜淘刷,徒然蛰陷,捆厢船也被压沉,抢此失彼难以进占,此时秋汛已临,再加工料不及,七月停工,堵口工程归于失败。
吴大澂致倪文蔚手札原稿1《收藏家》2005年第10期
无奈钦差督办李鸿藻只能上奏:“伏秋汛至,请停缓大工,俟秋汛稍平接办。”光绪帝闻言大怒,李鹤年被革去顶戴,与觉罗成孚均发往军台效力赎罪。李鸿藻、倪文蔚(河南巡抚)督率无方,均着革职留任,降为三品顶戴。即委广东巡抚吴大澂署理河督,汛后开始第二次堵口。
临危受命
光绪十四年八月八日,吴大澂受命接任河东河道总督,通过与村民交谈及史料查阅发现,豫省的水患并不是不能治理,而是治理不当。在咸丰初期,荥泽段便有二十多道砖石坝,大堤外侧留作滩区,河溜离堤较远时,便修筑坝垛预防险情。堤根修筑多是采取石料抛撒,用埽工的堤根较少。但随着旧坝年久失修,不过数年便废弃殆尽,河势愈逼愈近,用埽工修筑却愈添愈多。埽工易腐,且抗水溜能力较弱,几个旋涡堤身便蛰陷坍塌。抢堵也是顾此失彼,难成大效。吴大澂言:“医者治病,必考其致病之由,病者服药,必求其对症之方……筑堤无善策,镶埽非久计,要在建坝以挑溜,逼溜以攻沙,溜入中泓,河不着堤,则堤身自固,河患自轻。”
吴大澂致倪文蔚手札原稿2《收藏家》2005年第10期
在吴大澂署理河道后,采用“设坝闸以泄黄”“引清逆淤,束水以攻沙”等方法,首先便采用石料紧急抛投坝垛,三四丈深的大溜,投石不过一二尺,大溜即外移。他深知水深溜激,只有抛石能够起到抢护作用,效果强于埽工。
“以石护溜,溜缓而埽稳。”其意也就是现在采用的大规模的河道整治工程。同时注重西方科技的运用,吴大澂自认“才疏德薄空难任”。到任前曾书信盛宣怀(字杏荪,洋务派代表人物),请教西洋简易之法,书信中曾提到铁柱等物,加之塞门德土(现在的水泥),虽郑工堵口时并未实施铁柱,却为近代河工使用先进技术开创了先河。
吴大澂上奏:向来修筑坝垛,皆用条砖碎石,每遇大汛急溜,坝根淘刷日深,不但砖易冲散,重大石块亦即随流坍塌。闻西洋有塞门德土,拌沙黏合,不患水侵。趁此引河未放,各处须筑挑坝,正在河身乾涸之时,拟於砖面石缝,试用塞门德土涂灌,敛散为整,可使坝基做成一片,足以抵当河溜,用石少而工必坚,似亦一劳永逸之法。”水泥、电话、铁制轨道运土车等均在此次堵口工程中首次得以使用。
必战必胜
面对“大小两河同日涨,危城岌岌是孤悬”的艰难,面对“四望汪洋不见人,耕牛无主立荒原”的惨象,吴大澂誓言:依限不能完成者斩,自己也将以身殉职。吴大澂到任后,先进行走访,以铁腕手段惩治贪腐官员,共计惩治十余人。更是带头住到东坝席棚里现场办公,昼夜督催,要求严厉。这种置死地而后生的气概和身先士卒的效用,令“兵役感奋,人人用命”。
因“郑州大工”上游同治七年(1868年)的“荥泽大工”也出现险情。吴大澂又数次书信河南巡抚倪文蔚(字茂甫,号豹岑),言语谦逊,虚心求教。在其书信中可见当时河官确有存在奢靡之风,敷衍了事的干事态度,同时也可见吴大澂的治河清廉与决心。
堵口过程中吴大澂首先堵复了被水冲开的拦河坝,又挖宽挖深原开的引河,并增挖了一道龙须沟。九月底完成引河工程,十月十三日西坝开工,十月二十四日东坝开工。两坝进占昼夜不停,十二月十四日,完成了合龙前的各项准备。十二月十八日合龙,十九日闭气,大功告成。
吴大澂致盛宣怀手札原稿1(图片来源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
吴大澂曾上书光绪帝:“现以数十年久废之要工,数十道应修之大坝,非一旦所能补筑竣工。惟有於郑工款内核实撙节,省得一万,即多购一万之石垛,省得十万,即多做十万之坝工,虽系善后事宜,趁此乾河修筑,人力易施,否则郑工合龙后,明年春夏出险,必至措手不及。虽不敢谓一治而病即愈,特愈於不治而病日增。果能对症发药,一年而小效,三五年后必有大效。”其主张“固滩保堤”,郑州大工完工后,吴大澂审时度势,在荥泽八堡老滩前筑一座石坝,以预防洪灾。
吴大澂致盛宣怀手札原稿2(图片来源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
吴大澂于郑工合龙后取别字曰郑龛,作为总督的一项重要业绩,作为牵涉众多关系的一项政治工程,付出颇多,得来不易,故特为纪念。郑龛,龛字拆解为合龙,意为郑工合龙之意。
面对素来“善决、善淤、善徙”的黄河,从古到今,人们不断地探索着黄河治理之路——从大禹治水到东汉王景“宽河行洪”,从明朝潘季驯“束水攻沙”,到民国李仪祉的“上中下游综合治理”,从当代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在同黄河水患数千年的斗争中,塑造了中华儿女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奋勇拼搏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