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女孩儿” 生活亦多彩
【字体:
大
中
小 】
打印
2023-08-19 18:45
来源:
黄河网

孙爱霞(左)退休后当起了编辑
有人说,退休是人生美好生活的开始,是人生的第二次青春,可以有选择地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几年的经历,令我深有感触,退休真的是新生活的开始,有着独特的快乐和幸福。
从青海省水利厅退休的第二个月,我参与了《青海河湖概览》《青海水利年鉴》的编撰工作,也算是退休不退职。辛勤耕耘3年,这两本书按时出版,较好地发挥了存史、资治、教化的作用。对此,我非常欣慰。
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了。去图书馆看书,去公园看跳舞,去老年大学唱歌,在家里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写写别人的故事,写写自己的经历,想想就觉得好惬意。然而另一种退休生活又在等着我……
学无止境 提升自我
几年前,青海省《河湟》杂志社聘请我做编辑,这是一个创刊已经有25年的文学刊物,主要以“传播河湟文化,讲好河湟故事”为宗旨,在海东市乃至整个青海省文学界和广大读者中有比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是青海省对外交往的一张“名片”。当时觉得自己水平有限,年龄也大了,但拗不过朋友的极力推荐,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答应了。
编辑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做了编辑才知道,这本杂志的名称居然与黄河有关。位于黄河上游、湟水河和大通河之间的河湟地区,衔接中原与西域,连通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不仅有通往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南辅道,而且还有“唐蕃古道”以及鼎盛于明清的“茶马互市”,孕育了以多元文化融合发展为特点的河湟文化。所以说,河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共同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河湟”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一个历史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
做了一段时间编辑后,我既得到了乐趣,又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编辑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杂志质量的高低优劣。这个工作很看重文字功底,对文字的把握能力要求比较高。我非科班出身,只能在编辑稿件的过程中力求做好每个细节,严格把关每一份稿件,做到精益求精。
看到一篇好文章高兴,改好一篇文章快乐,刊物出版后有成就感!这是一种“成人之美”的乐趣。在这里,不仅能发挥我的文字特长,而且由于编辑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还接触了不少新事物、新词汇,扩充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我也结识了一帮热爱文化事业的新朋友,他们那种严谨、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也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学会“给生命减重”,忘记年龄,忘记不开心的事,永远让生活充满乐趣与仪式感,永远保持动力和活力。
保持党性 永不褪色
退休后,我还担任原单位老干部支部宣传委员,为此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紧跟时代步伐,永葆政治本色。有时,我会受一些企业、团体、社区邀请,义务讲授党课,也会讲授新闻写作知识、团队精神等内容,用实际行动传播正能量,始终坚守着一名老党员的初心与本色。
一直以来,我是比较喜欢“爬格子”的,闲暇时间喜欢写点生活随笔和心情日记之类的小文章,曾发表各类作品千余篇上百万字。退休之后,虽然写的东西少了,但写作的习惯一直没能割舍掉,一段时间不写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我积极发挥自身特长,代表老干部支部参加青海省委、水利部、青海省水利厅等单位组织的各项活动,《我的七次搬家》《三代人的婚礼》《半世水利人 一生水利情》等文字作品分别在青海省和水利部的征文比赛中获奖。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写了《写给亲爱的宝贝》《静等夏花烂漫时》《人间烟火再现》等文章,用文字形式记录防疫历程,抒发人民众志成城战“疫”的斗志和豪情,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当我的一篇篇文章见诸报端的时候,那种快乐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退休金在不断增加,日常消费不用发愁,小病有医保,住院能报销,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都在不断提升。感恩祖国,感恩国家的退休政策让我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让时代见证我们热爱生活的态度,并将这种积极的态度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也和我们一样,热爱宝贵的生命,从容享受生活。
(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时爽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