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异国他乡访老乡——访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一个东干村

【字体:      】     打印      2023-07-04 17:54      来源: 黄河网  

因为生活在回族自治区,所以我很早就听说过东干人的事。东干人这个特殊的群体,给我的感觉很神秘。

没想到,如今,我竟然有了与他们面对面的机会。

在距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不远的伊尔迪克乡(二道沟)就有个东干村。

前不久,包括我在内的15位中国游客,在中亚峰会在西安召开之际来到吉尔吉斯斯坦,专程访问了这个东干村。

果然,在东干村看到、听到的一切,让我们既感到新奇、亲切,又感到不可思议。这里的东干人,相貌特征和我国的回族人相同,饮食和我国西北地区的相近,衣着和我国回族人的相仿,就连成年妇女头上的盖头,也都一样。最让我们感兴趣的是,村里许多人不仅能听懂汉语,而且能与中国游客用汉语对话,从他们的嘴里不时会冒出百余年前流行的汉语词汇。所有这一切,都让来访者有一种穿越感。

美丽的东干妇女

随着中亚峰会的举行,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民间交往也热络起来,旅游线路陆续开通。我们这个来自8个省(区)的15人旅行团,因此有了中亚三国行,吉尔吉斯斯坦是此行的第一站。而到东干村访问,是当地特意安排的内容。

东干人,指迁移到中亚的中国陕西、甘肃等地的回族后裔。早期的东干人,大都来自陕西,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此后,新疆、甘肃、青海的回民陆续移居而来,其后裔现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30多个农庄和城市社区,共有20万人。仅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就有7万多人。因为来自陕西的回族移民在整个群体中占一半以上,所以其村庄就被称为“陕西村”。

对东干人的名称,有多种说法。据说,最初,他们在回答当地人询问时说自己来自东岸,久而久之,就被传成了东干,这群人也因此被称为“东干人”。有许多东干人并不愿意接受这个称谓,他们仍然喜欢被人称为回族、回民、回回,念念不忘自己的先辈来自中国。

同国内回族“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一样,定居在这些国家的东干人也具有这一特点。他们定居在农庄和城市社区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许多人不仅保持了百余年前的生活习惯,而且仍然使用百余年前的陕西方言。他们使用筷子,爱吃拉面、饺子、大饼等面食。他们不仅爱吃“陕西凉粉”,而且影响到周边地区,让其他民族的人喜欢上了这种小吃。

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是我国回族人分布较多的省份,来自这几个省份的游客,访问东干村的兴致更高。

在东干村村口,我们最先邂逅的是拿着劳动工具、准备外出干活的穆哈迈·马(音译)。这位掉了一颗门牙的老人,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还差一个月我就满60岁了,有3个儿子、两个女儿、5个孙子。一个儿子在衙门里当衙役(即警察),一个女儿在学堂教书。母亲83岁,父亲在80岁时“无常”(去世)了。”这位老人很难听懂我们的问话,对他的回答我们也只能略懂一二。他急着下地干活,没说几句,就匆匆离开了。虽然未能深入交流,但在异国他乡听到乡音,让我们很兴奋。

准备下地的老者

来自甘肃、宁夏的4位来访者感到意犹未尽,便就近走向路边的人家。这户人家大门紧闭,但透过院墙可见院子很宽敞、房屋很气派,一看就是富裕之家。看到墙边有三四个小孩儿在玩耍,来访者用汉语表达了想到院内参观的愿望。年龄较小的两个孩子一脸茫然,只是盯着来访者看,没有听懂来访者的要求。就在大家感到失望之时,一个十岁左右的女孩儿,居然用汉语回答了问话。在回到院内请示大人之后,她打开大门邀请来访者参观。院内站着婆媳二人,分别是女孩儿的母亲和祖母。只见两个人都戴着盖头,服饰与国内的回族妇女没有什么区别。女孩儿的母亲用还算流利的汉语告诉大家,她是在这里出生的,今年33岁,读过11年书,19岁结婚,生了3个女孩儿、一个男孩儿。她坦言:“结婚以后,基本都是在家做家务。抚养这么多孩子,感觉挺累,不想再生了。”她的丈夫挣钱养家,做运输工作。这对婆媳的汉语表达水平,显然高于我们最初见到的那个老人。她们能够回答来访者的部分问题,但对有些问题表示不理解。来自甘肃的两个来访者说:“我们是回民,来自河州。”女孩儿的母亲立即回应道:“我知道河州这个地方,我的祖先就是河州的。”双方用汉语相互问候之后,彼此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在异国他乡遇到老乡,大家的亲近感油然而生,沟通也顺畅起来。大家希望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富裕程度,便提出想进屋去看看,但被拒绝了,理由是“掌柜的”(丈夫)不在家,外人不能进屋。虽然没有满足来访者的愿望,但女孩儿的母亲还是应邀在我的采访本上留下了名字,让我稍感遗憾的是她书写的不是汉字。

东干村的乡亲们,像迎接久别的亲人一样,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准备了丰盛的晚餐。

盛情宴客

这顿晚餐,洋溢着浓浓的中国味道,吃的是担担面、凉粉、馒头,喝的是红茶。几个炒菜,都是国内常见的家常菜,有韭菜炒鸡蛋、炒凉皮、土豆烧鸡块。摆上来的菜,用的是大盘,盘里的菜都冒了尖。美味、实惠的饭菜,让所有的来访者赞不绝口。

有位围着头巾的老人,听说有中国游客来访,便匆匆地赶了过来。她兴冲冲地与大家交谈,并共进晚餐。

老人70多岁,姓马,是这里的汉语老师。我们就餐的餐厅,是她的侄女经营的。鸡,是自家养的,蔬菜是自家种的。老人的侄女,笑眯眯地看着大家就餐,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因为是大学毕业,又是教汉语的教师,马老师与来访者的交流很顺畅。她告诉大家:“我爷爷说我们是陕西人。我妈妈是在这个村子出生的。”

马老师所在的这个东干村有6000多人,虽然很多人说不清自己是第几代东干人,但都知道祖先来自中国、根在陕西。据马老师介绍,东干人很重视教育,也重视汉语学习,村里的学校开了汉语课,有些家庭仍然用汉语交流。女孩子可以和男孩子一样接受教育,中学毕业后读大学的女孩子不在少数。

富裕的东干人家

马老师应邀在我的采访本上留下了姓名,由于书写的不是汉字,我无法辨认。看来,他们虽注重汉语交流,但对书写没有那么重视。

马老师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她的老伴,是在60岁时“无常”的。她有一个儿子,经过专业学习,现在是“牛先生”(即兽医),儿媳也是大学毕业,在学校当汉语老师,教的是“碎娃娃”(即幼儿教师)。

中国游客的到来,令马老师感到兴奋。当听说有人来自西安时,她十分高兴地说:“看到你们,就像看到了亲人!”

有位游客是西安某高等院校的教授。此前,他对东干人的历史有所了解,这次见到东干人格外兴奋。他操着地道的陕西方言,亲切地称马老师为“乡党”。马老师喜出望外,似乎找到了知音,一口气说出了陕西的多种特色美食,令大家开心地笑了。马老师愉快地回忆起几年前应“东干协会”邀请,与16名东干教师一起到陕西访问的情景。那次历时15天的访问,给她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教授问她去过哪些地方,一连提到陕西的大雁塔、小雁塔、兵马俑等许多景区,马老师都一一做出回应,脸上洋溢着自豪的表情。马老师说:“我们不仅看了西安的风景名胜,而且吃到了地地道道的油香、馓子、油泼辣子!”来访者齐声赞叹:“那你真是浪美了!”马老师充满向往地说:“真希望有机会再到中国去看看!”

晚餐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了。马老师、马老师的侄女等都来到路边送别。我们依依不舍,她们也依依不舍。汽车走远了,她们还在向我们招手。

一路上,我们难掩激动的心情。有人说,我国有不少人移民海外,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就很少有人懂汉语、说汉语了。而百余年前迁徙到中亚地区的这些回族后裔,不仅能用汉语交流,而且保持了自己的生活习俗,保存了特有的文化传统,确实难能可贵!还有人说,东干人融入了当地,但保持了自己最珍视的东西,没有被同化,进而赢得了当地人民、当地政府的理解和尊重,殊为不易。这个特有的现象,值得珍视,更值得研究。

天伦之乐

事实上,我国的许多研究机构、研究人员,也在关注东干人。近年来,双方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我国相关地区、相关机构不仅邀请东干人来访,而且派专家学者前往考察。有的地方还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研究这个独特现象。

这次访问东干村,自始至终洋溢着亲情,普通的旅游变成了寻亲之旅、探亲之旅。来访者不仅了解了一段应该了解的历史、认识了一个应该认识的群体,而且续写了一段动人的故事,留下了一段难忘的记忆。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


作者: 庄电一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