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豹治水兴魏

三家分晋是指我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这一历史事件是我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魏文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门豹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西门豹领导修建的漳水十二渠是我国古代明确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大型渠系引水灌溉工程,西门豹的治水精神对我国水利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家分晋起风云
翻开《资治通鉴》,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此文说的是公元前403年发生的故事。
晋国是春秋时期称霸时间最长的国家,大本营在今天的山西省中南部。韩、赵、魏三家分晋以后,韩国以今天的山西临汾为都城,赵国以今天的山西太原为都城,魏国以今天的山西夏县为都城。
魏国的土地很分散,西部的土地包括今天山西的西南部、陕西东部沿黄河一带;东部的土地包括今天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南部的一部分。东西两部分交通不便,东部这块土地被称为“飞地”,随时都有被吞并的危险,但是,这块土地对于魏国逐鹿中原意义非常重要,如果失去,魏国将被压制在今山西西南一隅,很难有所作为。
魏文侯是魏国开国君主,雄心勃勃,励精图治。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下定决心要开疆拓土,称霸中原。当时,他的眼睛紧紧盯住地图上东部这块“飞地”。他知道在三家分晋中获利最多的赵国要迁都中原,而这块“飞地”背靠黄河,若守住它,就挡住了赵国的发展道路。
谁能守住呢?魏文侯思来想去,眼前一亮,何不派西门豹去呢?
西门豹来到邺城
西门豹何许人也?何以被魏文侯慧眼相中?
西门豹,曾立下赫赫战功,被赐居魏国都城西门,人们叫他西门豹。魏文侯选中他不单因其英勇善战,还因他足智多谋善断,尤其懂治水、善筑坝、会修渠,在那个以农立国的时代,兴修水利就是最好的富国强民之路。
西门豹 资料图片
西门豹被任命为邺令。当时魏文侯以邺城为陪都,邺令就是掌管魏国东部这块“飞地”的最高长官。接到命令后,西门豹立即收拾行装,赶赴邺城。
当时,邺城在今天的河北省临漳县一带,南距河南安阳市约18千米,北距河北邯郸市约40千米。漳河穿城而过,漳河就是《禹贡》中所指的降水,是黄河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黄河经过公元前602年的大改道已不走太行山脚下的禹河故道,河道大致经过今天河南省的滑县、浚县、濮阳县、内黄县、清丰县、南乐县,河北省的大名县、馆陶县,山东省的临清市、高唐县、德州市,河北省的沧州市等地,东入渤海。由此可见魏国以邺城为中心的这块“飞地”的重要战略地位。
西门豹到了邺城,顾不得休息,四处调研。他以水利专家的视角,很快找到了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稳定民心的措施。他决定开挖水渠,解决漳河洪水泛滥和邺地土地盐碱化的问题。
河伯娶亲百姓苦
西门豹有了解题思路,但不急于拿出来,因为他听说了邺地给河伯娶亲的故事,觉得既可笑又可气。他认为,只有刹住迷信歪风,才能把老百姓的思想真正统一到兴修水利上来。
西门豹召集德高望重的人开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分析邺地贫穷的原因。大家纷纷发言说:“都是给河伯娶媳妇闹的。”西门豹问:“哦,这是咋回事呢?”有人揭发说:“邺地的官吏每年向老百姓征收河伯娶亲税,这笔钱有几百万,只用去二三十万,剩余的钱都被官吏和巫婆私分啦!”
有人给西门豹讲了河伯娶亲的过程:“每年到了为河伯娶媳妇时,巫婆就带人到小户人家搜查,看到有点姿色的女孩儿就说适合做河伯的媳妇。然后,下聘礼硬将女孩儿娶走。她们给女孩儿梳洗打扮、穿绸裹缎,送到在漳河岸边搭建的房子里,让她住进绸帐吃好喝好。十几天后,她们让女孩儿坐到嫁床上,把嫁床推入漳河。嫁床在河面上飘来荡去,最终沉没!邺地有女孩儿的人家害怕自己的女儿被河伯娶走,纷纷远遁他乡,邺地人口越来越少,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贫困。”
西门豹流着眼泪听完了这个凄惨的故事,问:“给河伯娶亲从何时开始的呢?”有人回答:“这个鄙俗由来久远,以致当地有个俗语——不为河伯娶亲,水来漂没,溺其人民。”
听到此处,西门豹更加坚定了破除迷信的决心,他不露声色地说:“到了娶亲的日子告诉我一声,我也要送送新娘子!”
其人之道治其人
到了河伯娶亲的日子,西门豹来到漳河边,只见邺地大小官吏、有钱有势的人齐集于此,来看热闹的老百姓也有两三千人。巫婆已70多岁,后边跟着十来个女弟子。她们身着大红绸服,个个喜气洋洋。
突然,西门豹说:“让新娘子过来,我看看漂亮不漂亮。”有人扶着那个可怜的女孩子走过来。西门豹看了看,说:“她不漂亮,麻烦巫婆去禀报河伯,需要重新找一个新娘子,过几天送去。”说完大手一挥,命人抱起巫婆,将其抛入河中。
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巫婆为什么还不回来?叫她的弟子去催催!”于是,差役把巫婆的一个弟子抛进河中。过了一会儿,西门豹又说:“再派一个弟子去催催!”差役又把巫婆的一个弟子抛进河中。总共抛了三个弟子。
西门豹说:“她们都是女人,说不清楚事情,请能言善辩的乡官去说明情况。”差役将乡官抛进河中。
西门豹治邺 资料图片
西门豹恭敬地弯腰站在漳河边,大小官吏看着他虔诚的样子无不惊惧。等了很久,西门豹说:“他们都不回来,怎么办?再派一位官吏去催催吧?”
官吏们听后都吓得跪倒叩头。有人甚至把头都叩破了,血流一地;有的脸色像死灰一样。西门豹说:“好了,咱们再等等。”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你们起来吧,看样子河伯留客要留很久。你们都散了吧。”
从此以后,邺地再无人提起为河伯娶亲的事了。
科学设计漳河渠
西门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巧妙废除了为河伯娶亲的陋习,沉重打击了借机横征暴敛、坑害人命的土豪势力。接下来,他要带领邺地老百姓治理漳河,发展经济。
当时的邺地背靠黄河,漳河从中穿过,土地平坦,十分适合农作物生长。漳河降雨量集中,多以暴雨形式出现,设计的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灌溉农田和防洪排涝。
西门豹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计了漳水十二渠工程,在漳河南岸开挖12条具有灌溉、防洪、除涝等综合功能的水渠。根据《水经注》记载,漳水十二渠采取分段筑坝、多渠口取水的工程结构,在漳河上建设12座低溢流坝,在每个坝控制之下设置渠口,每个渠口都有闸门控制。整个引水工程主要由低溢流坝、取水口门、引水渠组成,是有坝取水且多渠口引水的系统工程。
漳河水含有大量细颗粒泥沙,有机质十分丰富,引水灌田不仅可以补充农作物需水,而且能够填淤加肥。自从修了漳水十二渠,大量的盐碱地得到改良。邺地成为膏腴之地,粮食亩产达到300千克左右,邺城也一跃成为中原地区富庶繁盛的大都市,三国时期曹操就以此为政治中心,修建了金碧辉煌的铜雀三台,留下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千古佳话。
治水精神传后世
用现代人眼光看西门豹设计的漳水十二渠工程也一点不落伍,可见其水平之高超!但是,在当时的施工技术条件下,修建这项工程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情。
老百姓没日没夜地在工地苦干,不久便怨声载道。西门豹听到风言风语,说:“唉,老百姓的眼光还是不够长远啊!今天他们认为因我这个邺令而受苦,但工程建成后,他们会受益的。”西门豹排除干扰,坚持不懈,最终建成了漳水十二渠工程。
漳水十二渠工程不仅发挥了排洪功能,消除了漳河泛滥对邺地的危害,而且改善了土地质量,消除了土地盐碱化对邺地的危害。这项多功能的灌溉工程使从前以水患多、田地贫、百姓苦而闻名的邺地变成了天下闻名的大粮仓。西门豹又利用邺地位于中原的地理优势,鼓励老百姓从事商业贸易,促使经济走向繁荣。
在西门豹的治理下,邺地成为魏国在中原的战略基地。赵国多次发动对邺地的进攻,但是魏军在老百姓的支持下很快将赵军赶走。赵国始终无法突破邺地人民的封锁,不能南进中原。
公元前361年,在西门豹治水精神激励下,魏惠王把魏国都城从山西迁到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当时大梁是个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迁都大梁无异于在水上造出一座新城。魏惠王发动群众,兴修水利,治理水患,依靠充足的水源发展农业生产,构筑四通八达的水运网络,将大梁城打造成“丽华冠于一时”的中原大都会。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