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走马沁源念杨栋

【字体:      】     打印      2023-06-22 17:50      来源: 黄河网  

晋东南对于南太行外缘之豫北——太行山在新乡附近东西大拐弯的沿山地带古称河内者,好比青藏高原三江源高屋建瓴的地位。“自古太行天下脊”——晋城、陵川、长治高高在上,海拔最高的陵川是枢纽,下边豫北这厢,从济源、焦作、卫辉、鹤壁、安阳,大小河流差不多皆源自晋东南。我读南太行无章法,无意逐一探源河流,但淇河、漳河,沁河、丹河,每条河都是绕不过的鲜活地存在。美称“诗经之河”的淇河之源在陵川的六泉乡,那里是太行一号公路开头的地方;沁河则源于长治市下属的沁源县。

太行素有大太行之论,将太行、太岳,中条山、霍山、五台山全纳入太行山的怀抱与领地。晋东南和豫北唇齿相依,文化根脉相同,屯留号称“羿射九日”之地,焦作有雕塑标榜“夸父逐日”;高平的羊头山和沁阳神农山,两处炎帝遗迹,两地都有祭神农的节日,我都去过。最有意思的,大名鼎鼎的朱载堉,其王府在沁阳城内,身后葬在晋豫交界的山王庄张坡。而一生三上羊头山,作《羊头山新记》《秬黍说》,考证高平系神农教农稼穑之圣地。

话说深山出俊鸟。杨栋生前是沁源县的文联主席,曾任《沁源报》总编,又有山西省“十大藏书家”之美誉,他那名曰“梨花楼”的藏书楼兼书斋,建在县城北边,由孙犁先生为之书匾,在读书朋友圈里颇有名望。由古人书跋演化而来的现代书话,以《晦庵书话》为代表,公认唐弢先生是开山。不同于一般的书跋和读后感,它兼及版本与收藏琐谈,还有独具只眼的评点,人物掌故穿插配搭,显得活色生香,多姿多彩。才去世的姜德明先生,也是唐弢、孙犁之后的名家。我曾经邯郸学步,写过书话。但是,我没有太多值得介绍的奇书珍本,也道不出周作人式深永的人世况味,慢慢就偃旗息鼓了。但是,对这一路孜孜矻矻写作有成绩者,依然关注。2018年初秋,全国民间读书会在郑州举办第十六届年会,得地利之便,受马国兴小兄邀请参加,见到好几位知名的“民读会”的代表人士,有幸也结识了杨栋。他比我还小两岁,见人热情且健谈。自报家门也在山西党史办工作过,在我的书里看我是党史办出身,颇引为同道。匆匆别去,入冬而过了春节,在朋友圈里知道他去太原住院放支架。4月份,他说顺利出院回到沁源了,不几天,竟忽然出事而人去了!

这年8月,我和二哥由陵川经长治去沁源,二哥新平要我伴行探沁河发源之地。我俩在长治住了一宿,市中心的快捷酒店挨着文庙。第二天早晨,文庙广场的星期天古玩市场和一地旧书开张了,我一扭脸,一把就拎起了绿色封皮,由杨栋领衔编撰的《沁源革命史话》。二哥看这类资料书的瘾比我大,那几天他一直在看,临走也没有放手给我,尽管我说我认识杨栋。我俩坐城际公交,出长治过屯留,沁水擦一点边,一路西北方向到达沁源。先打车直奔灵空山景区,在那里住了两天多,看了巨松“九杆旗”,临深渊访古庙,还看了珍禽褐马鸡。此地往北隔着大山,就是霍州和平遥了。沁源不愧是著名的油松之乡,“三晋生态第一县”,一道道山来一道道岭,客此仿佛置身在乌鲁木齐的南山地带,连绵是松杉类高大常青植物植被,夜晚头顶繁星满天。

回到县城才住下,我们即打车到沁水公园游览,沿着风景如画的沁河大堤采风。我犹豫要不要打听一下梨花楼所在,须臾想起了“雪夜访戴”的故事——见到杨家人我说什么呢?

我们住在县文联与广播局机关不远处,傍晚和当地人在广场绿地散步,看女人跳广场舞,第二天一早拼车返回长治,恰好与县委通信组原来的负责人老两口一道,一路上他们说了好些关于杨栋的事。通信组长专注摄影,在业界小有名气。他佩服杨栋的才华和执着,同时叹息写作爬格子太耗人了!

2018年年底,杨栋好几次寄书来,而且附着他赠我的画。他出的书很随性,多是有情趣的小开本,或许是模仿孙犁的吧。还是“毛边党”,自述其著作每册特地印有毛边本赠同好的,累计有:《杨栋文集》八卷本。《梨花村日记》《梨花楼书简》《梨花楼书事》《魅力沁源》《太岳风光》《太岳神话》和《紫陌集》《灯花集》《书楼集》《文蛇集》《奔马集》《吉羊集》,等等。

还有一本《梨花楼淘书记》,专写他自己和书的故事。“梨花楼淘书记之四十”曰,《人对书真的会有感情》:“我是没有上过大学的。从1986年参加工作起,买了多年书,我的藏书楼就是我的大学。现在,我藏就近万册书刊,仅作家签名本有近200册。一个山里娃能成为一个坐拥书城的读书人,我的这一生没有白活。”

接着十余篇书话,分别是《慎买书》《怕搬书》《略读书》《补旧书》《爱版画》《说送书》《手抄书》《怀旧书》《炒作书》《网购书》《少年书》,从中可以触摸和体会到作为读书人、藏书人、爱书人的心得、心跳与脉动。人非有个性有情趣不行。有癖好就是有性情,可以见其真性情。杨栋如是。

我手边放着杨栋的书和画,珍禽褐马鸡和人物漫画,漫画学一点朱新建,兼具三晋民俗风格,大红大绿的。杨栋去世后,这些仿佛是手中炭火,我思考怎么样写文章纪念他。今年春节过后,马国兴转来两本家属自编的杨栋纪念文集。我必须写点东西,秀才人情纸半张嘛!

我读写多年,见到或遭遇过不少难忘的人与事,但是像杨栋这样热情的一面之交还真罕见。郑州相逢之后,他不断发微信,而且写信,赠我书与画。他打听他的乡党郭荣魁的情况,郭主任是我在党史办工作时候的办公室主任。杨栋还想求一本乔叶的签名本,我都一一做了。料不到他突然去世。

眨着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是双眼皮。同桌吃饭等候上菜的时候,他还唱沁源酸曲给大家听,笑得人东倒西歪。他在民读会中人缘好,后来不断有人写文章怀念他即是证明。惜天不假年,他应该锤炼并写出画出更精彩的作品来的。

当时,知名作家和报人李辉,策划并主编一套“副刊文丛”,陆续在大象出版社出版,我的《茶事一年间》在第一集,收集了我在文汇报“笔会”的文章首先问世了。杨栋很高兴告诉我说,接下来也有他的一本,已经交稿了。他去世后,我特地问他的书,出版社朋友说被退稿了。我心里愈发增加了几分悲凉。我没有资格评说他的文化成就,根据我读他的系列编年文集,觉得他著文勤奋,但为文略显随便。我们现在经历着自媒体和网络写作,读写与出书,不神圣了。但是,“我手写我口”,对此我是不轻信的。与黄裳、孙犁、姜德明等老辈相比,写作和构思不可轻率。否则,数量最终将败给质量。岂不令人惋惜!

编辑:胡霞


作者: 何频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