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牡丹花好赖近河

【字体:      】     打印      2023-05-11 17:04      来源: 黄河网  

牡丹南北皆有。南北朝时期诗人谢灵运发现永嘉(温州)山水间有牡丹花,为人津津乐道,可比他早很多,《郑风·溱洧》那“赠之以芍药”,有人认为此处芍药花即牡丹花——因为牡丹亦名木芍药。

不止诗家,问世于两汉的《神农本草经》,记牡丹又名鹿韭、鼠姑,“出汉中河内”。后来,因帝王帝后景象崇尚,牡丹被尊为花王,独领风骚。随即而来,若王恺石崇斗富一般,各地无不以拥有园艺牡丹而骄人。

固然遍地风流,据我有限的观察游历,则认为牡丹本性是黄土之花,于黄河流域开花最好最大——从上游开始,兰州和甘南临夏的河州牡丹,中游的洛阳牡丹,下游的菏泽牡丹,九曲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牡丹花若一连串明珠闪烁,光耀河山,最是称奇于华夏大地。洛阳王城公园是牡丹观赏的核心景区,那汉白玉牡丹仙子“翩若惊鸿,矫若游龙”,没有网络的时候,也是人人争到的“打卡”圣地。因为地理和气候原因,菏泽牡丹比洛阳花开略迟,但人气和知名度不输洛阳,我对那里的花神祭祀系列活动,印象深刻。

还有延安万花山。延安通向黄帝陵的大道,出了市区不远,西南杜甫川里的万花山,有木兰祠庙和牡丹花园很独特,牡丹系就地野生的优异品种。没有赶上花季,虽然我是霜秋时节在那里徘徊流连,但是朴素庄严带着北朝时期风格的花木兰祠庙、杜甫祠堂,许多古碑石刻和抗日红色文化遗迹交相辉映,也就不难想象出春来举办牡丹文化节的胜景。牡丹不畏严寒的秉性,于此也可证明。

郑汴洛一线,郑州洛阳东西遥望。310国道和连霍高速公路并行,高低起伏,途经隧道涵洞大桥,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曰沿黄景观大道名副其实。1983年4月,我有幸参加“改革开放”之后的首届洛阳牡丹花会。那几天,住在东花坛附近的市委党校,位于市区和白马寺之间,接连在浩浩人流中簇拥看花,尽管老百姓多穿着蓝色涤卡制服较呆板,照相机甚少,但是,游客和市民欢声笑语不断,管理人员来回巡视护花护不过来。那情景与场面,分明人为花狂的自然天性已显露无遗。一年接一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城市越来越大,公园与花园日益多元化,花会越办越好,已经升级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了!2022年当是第四十届,可惜因新冠疫情肆虐,官宣推迟至今年举办。

旧俗说“谷雨三朝看牡丹”,现在则清明时节花正好。因为气候变暖的态势还在持续。

牡丹根性坚贞顽强,但牡丹开花娇贵,怕风怕雨怕晒,自古看花赏花,洛阳僧俗两界,各自事先就要搭建花棚子护花。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王城公园、白马寺,等等,各大小花园无不精心利用现代技术搭天棚护花,努力延续牡丹花开时间。能够年复一年成功举办牡丹花会,洛阳与其他地方相比,可谓别出心裁。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40多年来,许多次到洛阳看花,身临其境,每次我都有新的感受。很难忘的一次是2017年4月,那几天,由《河南日报》“中原风”副刊做东,和《人民日报》“大地”、《文汇报》“笔会”、《羊城晚报》“花地”、《洛阳日报》“三彩风”等单位,在洛阳联合举办读书会,借着牡丹花会大场景迎接“世界读书日”。那一次,“笔会”主编周毅应邀也来了,兴冲冲地。好长时间了,她一直为我读书写作发表文章,助力加持。有一次,仲秋桂花季,还邀我参加《文汇报》在南京举办的笔会,介绍我拜识邵燕祥先生,先生的夫人谢文秀老师和陈四益先生,以及比我年轻许多的吴东昆、张定浩等人。我对新技术素来迟钝,电脑使用笨手笨脚,微信也用得晚,“黄永玉先生九十大寿书画展”在国家博物馆举行开幕式,我在现场用手机不停拍照,也给周毅发信息,她说你应该使用微信发“朋友圈”的。这次于洛阳重逢,她说终于满足了自己长久以来的一个心愿,不仅要好好观赏牡丹花,还要看黄河。除了开会与看花,大家还接连看了龙门石窟,汉函谷关和千唐志斋,到了与黄河近在咫尺的龙马负图寺。然而,错一步她却没有到达河畔!临走的时候她说,她还要再来,专门看一次黄河和小浪底水库。

可是,我们不知道这时她已经犯病了。回到上海以后,她在朋友圈里发了不少赞扬牡丹花会和对古都洛阳的美好感受,还接龙探讨关于白居易墓园的种种话题……另外,她在《新民晚报》“夜光杯”以笔名芳菲,发表了这次美好的洛阳之行,看花访古的感想。好像换了个人,她有说不完的话似的。

然而她去了!到底没有实现旧地重游——在洛阳和北邙看黄河的愿景。而牡丹花、古迹古城、《洛阳伽蓝记》,等等,是要和滚滚黄河一并看的呀!

编辑:胡霞 黄璐琪


作者: 何 频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