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篓采茶青

老家屋后,大山连绵,林木繁茂,溪涧纵横。茶园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煞是惹人喜爱。
茶圣陆羽所著《茶经》有言:“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采茶之候,贵及其时。清明前采的茶称明前茶,最是珍贵,因而节前采茶每天都要争分夺秒。
一大早起来吃过饭,母亲便背着竹篓、挎着竹篮,带领我们上山去采茶青。昨夜下了一场雨,道路泥泞,我们小心翼翼地前行。溪水潺潺,野花处处,风中夹杂着断续而悠远的鸟鸣声,花香直灌鼻腔。
站在山巅,一望无际的绿色尽收眼底,一排排茶树错落有致。清风徐来,茶叶特有的气息让人神清气爽。茶丛中到处晃动着采茶人的身影,大家穿梭在绿油油的茶树丛中,或窃窃私语,或浅吟低唱。人们一刻不停,娴熟地将一颗颗饱满的嫩芽摘下来,放进背篓、竹篮中,看着茶叶渐渐铺满篮底,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浅浅的微笑。
我们随即加入队伍,母亲采茶速度极快,只见她弯着腰,用拇指和食指的指腹捏住茶芽,轻轻一撩,上下一折,芽便从茶树上分离开来。纤指翻飞间,一片完好的茶叶就落在手心里,再去采第二片、第三片……
采茶是门技术活儿,几叶一芽或一叶一芽,都有讲究,老叶不行,枯枝更不行。一芽一嫩叶的茶叶泡在水里,叶如旗、芽似枪,被称为“旗枪”。一芽两嫩叶的则像雀类的舌头,被称为“雀舌”。这些都是茶中珍品。母亲一边采摘,一边教导:首先,要挑选那些叶子嫩、品质好的芽尖来摘;其次,要保留芽叶完整,枝梢的长度要适宜,不能采一片留一叶,这样泡出来的茶才不会苦涩。
我记住母亲传授的技巧,小心翼翼地采摘起来,双手在枝叶间不停地舞动。后来,熟能生巧,速度加快了,背上的茶篓越来越沉。耳边满是“嚓嚓、嚓嚓”的采茶声,宛如蚕吃桑叶的声音,充满温馨。
采摘回来,母亲迫不及待地用泉水将鲜茶叶洗干净,均匀地摊开晾干,然后将其倒进铁锅里炒制杀青。她一遍遍地翻炒,使茶叶均匀受热失水,待叶质柔软,叶色暗绿,便开始揉捻。当叶片呈卷曲状,清香从茶锅里溢出时,母亲便令我将火熄灭。之后,她将揉好的茶叶放在锅里烘焙,待到有刺手感、茶梗能折断时,茶叶便制作完成了。
母亲抓起一小撮茶叶放到透明的玻璃杯里,随着开水的注入,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舒展游动,不一会儿,叶片便展开了,鲜活得如枝头再生,眼前顿时春光无限。茶汤慢慢由浅变深,由淡变浓。香气缭绕着,轻抿一口,醇和馥郁,回肠荡气。几轮冲泡后仍有缕缕清香溢出,心情也随之喜悦平和。
现在,我离开家乡已十多年了。每当夜深人静时,我总喜欢泡上一杯母亲从老家捎来的绿茶。茶香氤氲,我仿佛看到在金色的晚霞中,母亲背着竹篓缓缓地向我走来,她是那样的美丽和慈祥。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