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唯有牡丹真国色

【字体:      】     打印      2023-04-04 16:24      来源: 黄河网  

20世纪80年代初,一场露天电影《红牡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其中的故事情节现在已有些模糊,但那令人荡气回肠的主题歌《牡丹之歌》,常常在我耳边萦绕:“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每次听到这美妙的歌词和动人的旋律,都会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

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1983年春天,首届洛阳牡丹花会开幕式在王城公园成功举办,牡丹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我随着络绎不绝的游人来到王城公园,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牡丹花,犹如被电击了一般,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我一下子被姹紫嫣红的牡丹迷住了,那一株株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的牡丹,红的如火,白的似雪。这边赵粉正绽露着迷人的芳姿,那边豆绿又袭来沁人的馨香,还有恬静典雅的姚黄、贵气逼人的魏紫……我一边欣赏牡丹绝代的芳华,一边寻觅着国色天香的诗韵。

洛阳称得上牡丹的福地,其山水风土的灵性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使牡丹格外妩媚。在宋代,洛阳牡丹可谓天下之冠,欧阳修说得好:“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科学研究发现,洛阳一带的土壤含有大量火成岩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十分有利于花木的生长,这也为欧阳修诗中的“地脉”做了很好的阐释。洛阳地脉适宜牡丹生长,洛阳人对牡丹更是钟爱有加。邵雍诗云:“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

在公园一隅,几株白牡丹兀自盛开,冰清玉洁,芳香袭人。这里游人相对稀少,春风轻拂下的朵朵白牡丹,洁白无瑕,摇曳生姿,层层叠叠的花瓣状如云朵,超凡脱俗,绰约的身姿、绝世的容颜,尽显雍容、富贵、端庄,微风吹过,花香在鼻翼间缱绻,惊艳了时光,也温暖了岁月。在花丛中,我还看到几株紫黑色的牡丹傲然绽放,该牡丹胎绿而浅,枝上叶碧而细,花头似墨剪绒,花瓣有金星掩映,艳冠群芳……

我们一边欣赏,一边不停地拍照,把绽放的牡丹和美好的笑脸一起收进镜头里、收到记忆中。

人们喜爱牡丹,与牡丹深邃博大的内涵和崇高完美的品格分不开。千百年来,民间有许多关于牡丹的神话传说,最为人们熟知的,当数武则天贬谪牡丹花的故事。

那是一个大雪飘舞的冬日,武则天与上官婉儿等饮酒酣醉,下令:明天游上苑,百花须盛开。次日,百花遵命纷纷盛开,唯独上苑里的牡丹,置武则天命令于不顾,没有开放。此举令武则天大怒,遂下令将牡丹放逐到洛阳,并施以火刑。牡丹虽遭此劫难,体如焦炭,面目全非,但依然在凛冽的寒风中挺立。来年春风吹,牡丹开得更艳,被人们誉为“焦骨牡丹”。这就使洛阳这块宝地,在唐以后有了“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

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河洛大地上流传着,它寄寓了人们对牡丹劲骨刚心、不畏权贵的赞颂之情。流连在牡丹花丛间,人们常常被牡丹历尽艰辛的磨难所激励。牡丹给人们以勇气,无论人生有多少挫折和磨难,无论生命有多少失落和缺憾,都要从容面对。

唐宋以来,牡丹成为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牡丹花开富贵,但这富贵来自贫寒;牡丹天生娇艳,但这娇艳经过了千锤百炼;牡丹花期虽然短暂,却在短暂的生命中尽情绽放,达到了极致,充分彰显了高贵的气质和优雅的风度。

始于1983年的洛阳牡丹花会,后来升格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洛阳这座古都成为开在牡丹花里的锦绣之城。每年牡丹盛开时节,我都会邀请外地的朋友前来赏花,感受洛阳的变化和牡丹文化节的盛况。牡丹文化节现已成为洛阳发展经济的平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成为洛阳走向世界的桥梁。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是一个融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

牡丹催生了人们心中的希望。每年牡丹文化节,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商家慕名而来,领略国色天香的美艳,以花为媒,洽谈商贸事务。在牡丹盛开的季节,公园小区、街头巷尾、道旁花圃,目之所及,牡丹花随处可见,她以自己的高贵和典雅,笑迎海内外的宾客,人们争相领略牡丹的风采。

牡丹是洛阳最甜美的笑容,她根植于洛阳的血脉,已成为一种文化。近年来,洛阳人巧妙地让牡丹与现代科技联姻,深度开发牡丹的文化内涵和经济外延,开发了许多产品,如牡丹瓷、牡丹茶、牡丹画、牡丹油、牡丹糕点等。这些产品,各具风采,从容走进寻常百姓家,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雍容华贵、端庄富丽,一直被人们视为富贵、吉祥、幸福、美好、繁荣、昌盛的象征。正因为如此,在广袤而古老的神州大地上,人们在辛勤种植牡丹、精心培育牡丹、广泛推广牡丹的同时,也将牡丹雍容华贵、威武不屈的优秀品格融入自己的灵魂,并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紧紧连在了一起。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


作者: 文/赵克红 图/马立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