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氲在黄河故道的人性美——梦阳小小说《铡麦秸》赏析

民俗与人性美,在文学创作中可以说是不老的主题,且常写常新。
原载《百花园》2022年第3期的《铡麦秸》,与梦阳众多的诗歌一样都是以黄河故道为背景,可以说,黄河故道成了他的双重故乡——肉体的、精神的故乡。在他的笔下,黄河故道无处不孕育着诗情,无处不氤氲着画意。在这样的诗情画意里,一幕幕令人感动的故事被轮番搬上舞台,生动演绎了黄河故道上的人性美。
小说开篇交代贺仁要账不着、失望而归,而这只不过是引子,引出他回家时遇到铡麦秸汉子,推动故事走向高潮。细心的读者会从中发现两个细节:贺仁,名字有玄机——从全文来看,真的很仁善;还有一个就是“要是到了祭灶,黄河故道这一带是不兴去讨账的。”这个看似无意的交代,其实展示的是当地的民俗,是那种对传统良俗的尊崇,是那种淳朴的仁爱。这民俗中的仁爱正是乡村社会凝聚力所在,一直推动着乡村社会的良性而有序地发展,使一代代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风雨同舟、甘苦与共。正是有着这样的地域精神基因,接下来他们的表现才显得那么自然。
没要到账的贺仁踏雪而归,在家门口遇到了挨冻背风的铡麦秸汉子,不由分说就邀请人家进院儿,这样的不设防,一定让那些秉持“不要与陌生说话”观念的人大跌眼镜,其实,这正是其仁善的又一写照。仁善何止他呢?还有她。
“贺仁老婆见他顶着雪花回来了,就想着上前去拍打一下,一看还跟着两人,就忙笑着招呼他们。”
“一听他们的情况,她忙打开煤气灶就烧热水,还忙着喊贺仁去拽些麦秸让两位兄弟烤火驱寒。”
她的表现,既有贤妻的关爱,也有对传统的传承,更有乡下人的热诚与善良。这一切,无不展现着当地淳朴的民风。
其实,仁善的还有他们。
“都忙着让烟,一番推让,就换着抽了。”这样的细节,让人在幽默中感受到的是内心的热度与会心一笑。“今儿个给大哥和嫂子找麻烦了,改天来谢哈。”这一句看似不经意的客套,实则展现的是感恩,同时再度深化了情节的发展,也为后面的结尾埋下了伏笔——实有“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脂砚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妙。
接下来的描写更是细腻传神:贺仁的“小男人”在搞笑之余表现更多的是对妻子的尊重,这何尝不是一种爱呢?同时,也是他“仁”的进一步深化,继续帮助素不相识的人。接着,在他与妻子的简单沟通中,则含蓄地展示了妻子的心灵手巧和对丈夫的爱和尊重,将故事推入了高潮——铡麦秸。然而,作者的却对此着墨不多——铡麦秸只是一个线索。作者宕开一笔,继续深入——贺仁要到钱了,尤其是那俩汉子真来了,“还带着一对白亮亮的麦秸墩子。”这既照应了前面的暗示,首尾圆合,让结构显得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也彰显了汉子的诚实。尤妙的是结尾一句“她爱惜地往门里两旁一摆,仿佛儿女小时候坐在那里乖乖地等着爸爸打工回来过年的模样”,真的是言尽而意无穷,让人思考良多。
作者这样的安排,让人在流动的画面中看到了黄河故道深处这一独特地域的风俗人情,如一曲无言的赞歌,自然、平淡,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却又韵味无尽,这也正应了黄庭坚在《与王观复书》所言:“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凿痕,乃为佳作耳。”
编辑:胡霞 范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