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谦打开黄河文化考古之门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以图、书作卦。曹植《洛神赋》写,在黄河洛水之间,有位身轻盈、容娇艳的女子与他谈情说爱,被传为千古佳话,可惜如“惊鸿一瞥”。当代著名考古学家,给黄河出“图”,洛水出“书”处命名“河洛古国”,世界为之惊艳。
李伯谦,郑州人,北大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华探源工程预研究主持人、顾问,在他的主持下,双槐树遗址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李伯谦命名“河洛古国”时,已八秩晋三。几十年间,他书写中华文明,养护中国心,走在当代考古学前列,他打开了黄河文化考古之门。
李伯谦(右一)与作者(右二)等人在双槐树遗址
双槐树遗址距黄河只有2500米的高台上,面积大,拥有三重环壕,是迄今发现的仰韶时期最大最深的防御设施。随着荥阳汪沟遗址、青台遗址、郑州黄岗寺遗址、巩义双槐树遗址等一系列仰韶文化城址被发现,一个具有早期城市群性质的大型聚落集团面貌逐渐清晰,形成了黄帝时期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核心地区。
中华文明的根与魂,这是传媒说。李伯谦老师说,可以这么说。河出“图”,洛出“书”,自然形成“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有可能是黄帝时代的都城。考古学家王巍说,双槐树的确是黄河文化之根,堪称“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黄帝大城
2019年6月10日,我们随李伯谦老师去双槐树遗址,行前我开玩笑说:“李老师,您应穿女儿买的蓝格子衬衫、牛仔裤,肩挎双背包。”他说:“你想让我当模特啊!”到了双槐树,来参观的人认出了李老师,一位文化厅的厅长趋前与李老师紧紧握手。讲解员张老师说,六月以来,天天有人来参观,山东省也有人来,早上6时就到了。李老师专门安排周明生老师领我参观遗址,说:“老朋友了,比认识你早。他比我讲得好,一直在工地。”
讲解过程中,我跟周老师核实一件事:发掘过程中,是否忽略了陶罐摆成的“北头九星”?周说:“是,顾院长又让重刮了地层。”在旁陪同的北大考古系毕业的胡亚毅说:“通过开掘双槐树,我们低估了中华文明。”
“北斗九星”
李伯谦老师说:“小顾三次担任领队,他注重对天文、祭祀、礼制等‘形而上’遗迹现象的研究,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
顾万发认为,北斗九星遗迹有政治礼仪功能,主人借此神化自己,表达自己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
在返郑的路上,李老师问我感受如何?我说千条万条,家蚕这条丝连接丝绸之路感受最深。李老师说:“河洛古国发现中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它与青台遗址等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的丝绸实物,实证了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了。”
骨质蚕雕
双槐树遗址的发掘初衷就是寻找丝绸之源。自2013年起,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展了“寻找中国丝绸之源——郑州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面貌与文明起源研究”考古发掘项目。
在“河洛古国”我们见到顾万发院长,他问:“赵老师您来几次了?”我说:“三四次了,你聘我当院研究员,还说要拉我去几个大遗址呢。”
我对李老师说:“看你这个学生,高大俊朗。”
李老师心疼地说:“才40多岁,头发全白了。”我想到李老师的另一个学生雷兴山,李老为雷著写序,说:“小雷去开掘周公大墓时,满头青丝,几年后,写报告时,却是青丝变白发了。心疼!”
世界上最辛苦的是考古学家实证历史。
考古催人老!
编辑:胡霞 范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