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文学与城市

【字体:      】     打印      2023-02-28 12:36      来源: 黄河网  

溯流而上,用文字去梳理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为一座城市写下一部深情的传记,这是对一座城市的感恩。一座城市,也因为富有温度的文字而厚重,在历史的天幕中经久闪耀。

这些年来,生活在城市的一些作家,相继为城市立传。叶兆言的《南京传》、邱华栋的《北京传》、蒋蓝的《成都传》、叶曙明的《广州传》《中山传》,这些大作,置放于我的书房,让我在阅读与冥想中隔空凝望,长久出神。

蒋蓝为成都写了9部书,近百万文字的《成都传》更是浸透了心血。蒋蓝这样表达他写《成都传》的初衷:“城市传应该像人物传记一样,赋予它七情六欲,凸现城市的性格。”在《成都传》里,作家横跨四千年历史时空,涉及地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容,工程浩大,头绪繁杂,重要人物依次出场,立体呈现了这座城市悠久的脉络。

司马相如留下足迹的驷马桥、琴台路,忧愤杜甫留下的草堂,它们都是成都历史线装书上厚厚的一页。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家》《春》《秋》是以成都生活为背景创作的,而今,成都为巴金先生保留了两个供后辈们长久追忆的去处,一处是慧园,它的原型是《家》中的高家花园;一处是巴金文学院,里面有巴金先生一生的文学足迹。今年109岁高龄的作家马识途,其文学创作大都围绕成都进行,在他的文学作品里,有许多关于成都的方言、民俗等。成都,是一个作家云集的都市。大量的文学创作,让成都成为一座亲切贴心的城市。

古今作家的文字,成为我们靠近城市港湾的缆绳。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里,文字令城市熠熠生辉。老舍的小说与戏剧里对北京民风的入骨描写,让这座都城永久地活在了历史里。上海的张爱玲、王安忆、金宇澄,天津的冯骥才、蒋子龙,银川的张贤亮,西安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济南的张炜,南京的苏童、毕飞宇,沈阳的鲍尔吉·原野,大连的邓刚,厦门鼓浪屿的舒婷……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几个代表性的作家,他们的书写赋予城市丰富鲜活的灵魂。

一座城,给予一个作家生命的骨血,而作家回报这座城市的则是灵动文字。文字,让城市存活在记忆里、横卧在历史中。

那年春天我去了杭州,这座温情的都市里,至今飘荡着一位豪放派词人的身影,有条马路叫东坡路,有条河堤叫苏堤,有道美食叫东坡肉。苏东坡与杭州,已血肉一样相连。仅仅是诗词,他就为杭州创作了300多篇。在山水含笑的杭州,那天夜晚,我竟梦见了苏东坡,他在窗外吟诵:“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他献给西湖的情诗。他为西湖写了160多首诗。当然,让杭州人感念不已的不仅仅是苏东坡的诗词, 还有他为这个城市留下的治理功绩,比如苏堤上的“六桥烟柳”,而今,它依然宛如绸带一般轻轻束住了西子湖的腰身。

陆文夫先生已离开尘世18年了,但他的灵魂还寄居在苏州人柔软的心田中。这个生活在苏州城的作家,对苏州味道终身缠绵,写下了《美食家》等经典文学作品。在他的文字里,我看见他穿行苏州城的身影。他到陆稿荐去买酱肉,到马永斋去买野味,到五芳斋去买五香小排骨,到采芝斋去买虾子鲞鱼……他穿着布鞋,缓缓穿行在庭院深处,织机声响起,那“沙沙”的是织绸缎声,那“吱呀”的是织漳绒声,苏州的绸缎和漳绒,像朝阳、像晚霞、像轻烟……

再眺望一下世界上那些“文学之都”,巴黎圣母院的钟声在城市上空悠悠回荡,伦敦的剧院里在上演莎士比亚的戏剧,歌德的巨著《浮士德》留下了法兰克福那一群知识分子浮雕般的形象,莫斯科的博物馆里藏有托尔斯泰的手稿……不朽巨著,让这些城市光芒四射。

文学,让一座城市灵性飞扬,让一座城市果实累累。品尝这些醇香果实的人,在无限地绵延……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


作者: 李晓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