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长城的博物馆

落日的余晖,让地平线如着了火一般。车子飞驰向前,我们期望在天黑之前赶到陕西定边县城。突然,大巴车内有人喊:“快看,长城!”大家纷纷伸长脖子,将目光投向窗外。只见一座半人高的墩台孤零零地立在山峁之上,不远处还有一段满是豁口的城墙。朋友说,那是战国长城。看着形单影只的墩台,和投下一抹淡淡影子的城墙,我的内心徒然生出了沧桑感。
人们都知道八达岭长城,也知道山海关和嘉峪关,却不知榆林是中国万里长城的“心脏”。榆林,襟山带水,北瞰河套,南蔽三秦,被称为“九边重镇”,历史上一直是军事要地。从战国时期,这里就筑有长城,历经秦、隋、明,总长约1600多千米,跨越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六县(市、区),至今仍存留80多处。榆林,被历史学家和文化学者喻为“长城的博物馆”。榆林的长城依山就险,雄峙北方大地,横亘在毛乌素沙漠南缘和白于山地,曾经抵挡了千军万马。
为了寻访这些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长城,我们从定边县出发,沿着长城的遗迹,自西向东探访。
第二天,出定边县城,一路向东。时值寒冬,植被躲到了毛乌素沙漠下面。大地萧瑟,天空高远,我们的车子在空旷的国道上疾驰,不时便有一段长城、一座墩台映入眼帘。车子将要驶出定边县时,有一道被风沙掩埋了半截的土埂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只见它顽强地挺立着,旁边立碑为隋长城。虽然已没有当年逶迤磅礴、恢宏壮观的气势,但从其结实的基体,依然看得出曾经的雄壮和威武。
到了靖边县,便看到了在秦长城基础上建设的明长城。这段长城西起中山涧乡的边墙壕,东北至黄蒿涧乡的张窑子,全长78.5千米,城墙高6米,宽4米,夯土筑成。我们在龙州便看到了一段保存较好的明长城。虽然已经过去了500余年,但城墙仍有4米多高,长约17.5千米。
当我第一次近距离打量这些由黄土筑就的长城时,我看到的是秃废,是荒凉,更是悲怆。城墙顶上长满了枯草,豁口残破,或凹或凸,让人想到了驼峰。被风雨冲刷的墙体,如一张饱经沧桑的脸,让人很难与雄伟联系在一起。长城栉风沐雨,迎春送冬,倔强地挺立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边缘。500多年啊,一天一天去数何其漫长!黄土长城历经刀枪剑戟、风霜雨雪,昂首挺立,像一条蜿蜒的长龙,横亘在沙漠与高原之间。
长城并不是由普通泥土筑就。人们将白胶泥和石灰加水后蒸发,然后掺上细黄土,一层层打实。古人夯土筑墙的先进技术着实令人感叹。狂劲的风磨去了它的棱角、吹老了它的容颜,但它依然在荒漠中保持着倔强的个性。看着历经沧桑的长城,我的内心充满感慨。
在榆阳,我们看到了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的镇北台。镇北台呈梯形,为三层砖砌楼台,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周边有土夯城堡环绕,为城中之城,即使台内聚集上千军兵,在城外也很难发现,有屯兵埋伏、迷惑敌军的作用。站在高台之上,放眼苍茫大漠,我仿佛听到了金戈铁马之声,看到了驰骋沙场的悲壮画面。长城,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蜿蜒而来、横亘而去,留下了斑驳的历史印记。
岁月的琴弦,弹奏出不朽的乐曲;历史的笔触,谱写着时代的华章。今天的长城,早已不再是雄伟的防御工事,但它蕴含的厚重文化、彰显的民族精神,应永远传承和弘扬!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