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桥的承载

在中国,很少有哪座桥能像河南洛阳的天津桥那样,被多个王朝青睐、被众多诗人吟咏。从隋唐至北宋时期,天津桥一直是诗人抒怀的必到之地。
公元605年,隋炀帝营建东京洛阳,选址于汉魏洛阳城西边18千米之地。可惜隋是个短命的王朝,它被唐取代后,李唐又把洛阳作为东都,武周则把洛阳作为神都。
洛阳这座地处中原的魅力之城,坐落在洛河的南北两岸。为了缓解南北的交通问题,隋大业年间,人们在洛河上建起一座浮桥,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隋炀帝大业元年初造此桥,以架洛水。用大缆维舟,皆以铁锁钩连之。南北夹路,对起四楼,其楼为日月表胜之象。”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桥的两头各建有两座重楼,用来固定铁链。当时天津桥的管理人员日夜值班,根据河水涨落调节铁链的高低,以保障桥梁安全。桥建成后,为使高大的楼船从桥下顺利通过,桥体还可以自由开合,这在我国古代建桥史上是个了不起的创举。南北通衢,一桥相连,好不气派。只可惜好景不长,该桥建成十余年后,李密率瓦岗军攻打洛阳,隋将王世充慌忙迎战,两军在天津桥边鏖战三场,守桥将士的鲜血染红了洛河水。李密一不做二不休,一把火烧了天津桥。这是天津桥第一次被毁。唐玄宗开元年间,人们在隋天津桥遗址上重建新桥,这次建的是石柱桥,又称洛阳桥。桥上有栏杆、表柱、四角亭,桥两端有集市和酒楼。正西是东都苑,洛河北岸有上阳宫,桥正北是皇城和宫城,宫殿巍峨,倒映在洛河的清波里。桥的东北,洛河又分出一渠,设置斗门控制水量,斗门旁是亭子,东边望去是汉魏故址,据传是曹植笔下的洛神凌波微步的地方。桥旁边是窈娘堤,南边是酒楼。每到凌晨,晓月斜挂,天津桥上人声鼎沸,灯火通明,桥下波光粼粼,如梦似幻,无数文人骚客在此吟诵。
大诗人李白从长安来到洛阳,洛阳地方官为他接风。李白坐车郊游经过天津桥,吟诗一首:“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他陶醉于美景,兴致勃勃,于是又吟道:“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后干脆逗留于此,在洛阳狂饮数月,把功名利禄都抛到九霄云外。刘希夷慕名而来,此刻,微风轻抚着他的面颊,杨柳轻摆,柔波荡漾,他情不自禁地挥笔写道:“天津桥下阳春水,天津桥上繁华子。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里。”诗人李益更是激情满怀,他站在桥上高声吟道:“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这里说的洛阳桥其实就是天津桥,一桥二名,名动京城。
秋天的天津桥景色更加宜人,杜牧有诗:“楼齐云漠漠,桥束水潺潺。过雨柽枝润,迎霜柿叶殷。紫鳞冲晚浪,白鸟背秋山。”诗人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张籍也不示弱,他在《寄洛阳孙明府》诗中写出了“遥爱南桥秋日晚,雨边杨柳映天津”的佳句。
白居易与洛阳更有着解不开的情结,他晚年在洛阳度过,仙逝后被安葬在龙门香山寺,因此,他赞咏天津桥的诗也最多。曰:“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又曰:“莫悲金谷园中月,莫叹天津桥上春。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神。”天津桥凌晨的景致最美,晓月挂在天空,两岸垂柳如烟,桥下波光粼粼,四周风光旖旎,远处不时传来寺庙钟声,遂使“天津晓月”成为“洛阳八大景”中最静谧的风景。诗人哪个不爱美景?因此,这里成为白居易常来之地,他时而望着天上的月亮,时而看着犹如长龙卧波的天津桥。一轮残月投影河面,泛起粼粼波光,仿若置身仙境,于是他在《晓上天津桥闲望》中情不自禁地写道:“上阳宫里晓钟后,天津桥头残月前。空阔境疑非下界,飘摇身似在寥天。星河隐映初生日,楼阁葱茏半出烟。此处相逢倾一盏,始知地上有神仙。”
历代王朝对天津桥如此看重,皆因洛阳多为京城之故。北宋虽建都汴京,但洛阳则为西京。宋太祖赵匡胤立国第二年,就下令重修天津桥,以巨石为桥墩,企盼永固此桥。北宋灭亡后,南宋建都临安(杭州),此后洛阳失去帝都地位,金代,此桥毁于战火。断桥残础,湮没在河床之下,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可怜一座名桥,最终也没能摆脱命运的捉弄。只是这条躺在河床下的巨龙,骨骼终难消尽,到了近代,军阀吴佩孚不忘此桥,在原址旁又修建了一座桥,仍称之为天津桥。中华民国年间,人们在天津桥附近建起一座碑亭。碑亭伫立于洛河中央,述说着天津桥无言的结局。
天津桥,洛阳历史的一个缩影,令人情不自禁地陷入“思古之幽情”的感怀中。这饱经沧桑的独特风景,注定将光耀在河洛历史上,烛照着美丽的古都洛阳。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