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雪时晴

妙笔生花
东晋的一场雪,下了千年。
那一天,雪后初晴,羲之看着窗外清朗的风景,心头掠过一丝愉悦,他提笔给友人写了封信札:“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28个字,以闲雅从容的节奏韵律写出,透着书者静谧、祥和的心境。
“羲之顿首”气韵流衍,悠游而来,让人仿佛看到“书圣”迎接亲友时那种趋步向前、嘘寒问暖的生动情态;“快雪时晴”“佳”“想”6字,字字独立,安然自在,仿佛面对妙不可言的雪景,不愿匆匆走过,于是凝聚心神,慢慢欣赏,细细品味,静静体验,把此生所有的憧憬和希望,把灵魂的净化和升华都深藏在这安稳庄重的字迹中。
“安善”轻盈灵动;“未果为结”行云流水,以书者超逸的性情,对于没有结果的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纠结;“力不次”略略纤细,世上无可奈何之事居多,承认自己的渺小,也是率真坦然;又一个“羲之顿首”,仿佛飘然而去;“山阴张侯”,我尊敬的朋友,请亲启这封手札,愿你能感受我此时的心意。
此帖北宋时即被认为是王羲之墨迹,作为墨迹著录于《宣和书谱》中。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于延祐五年(1318年)写下跋语,鉴定为真迹:“东晋至今近千年,书迹流传至今者,绝不可得。《快雪时晴帖》,晋王羲之书,历代宝藏者也。刻本有之。今乃得见真迹,臣不胜欣幸之至。”现今学术界则多认为,此帖是唐代精摹本。谢稚柳等古书画鉴定家认为乾隆皇帝收藏的“三希”中,《快雪时晴帖》是唐摹本,《中秋帖》是米芾临摹,只有王珣的《伯远帖》是真迹。
乾隆皇帝可谓《快雪时晴帖》的知音。在帖前写下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8字赞语,又书“神乎其技”四个大字。且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喻其美。他把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珍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御书匾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
从乾隆十年(1745年)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对《快雪时晴帖》题跋74则。其中,带有落款时间的题跋62则。
他几乎每年都展阅此帖并题跋于上,或从审美角度品赏王羲之书法,或赋诗咏雪带来的丰年吉兆,记述赏雪心情,望云祈雪降临等。他在题记中写道,他临摹此帖不下100次。到80多岁时,视力减退,无法写字,不肯戴眼镜,但又不肯放弃,就命令他的臣子代笔继续。
“锦囊乐毅久成烟,老子西升只廓填。独有山阴双逸士,尚携海水历桑田。赚得兰亭萧翼能,无过玉匣伴昭陵。剩留快雪公天下,一脉而今见古朋。”这是对《快雪时晴帖》的赞赏和珍惜。
“壬申祈谷,斋日适得甘雪。越二日,诣斋宫,又值快晴。南窗暄景,展卷欣然,命笔记之。”南窗暄景,展卷欣然,何其清雅!
“入春甘雪频沾,继以知时好雨,土膏含润。兹因耕耤还宫,凭览增快。明窗展玩,书之以志劭农。”这是对农事的关切。
“夜问璇霄密霰霏,凌晨大作六花飞。未经谒望叨佳泽,早见优霑报近几。一色玉封金瓦厚,几层珠缀绣栊辉,麦田又兆明年喜,益切持盈励慎微。己酉十月廿八日,祥霙应候,盈尺告丰,致足喜也,既成斯什,仍展快雪帖,书以识之,御笔。”这是瑞雪降临时的喜悦心情。
“祈岁吾惟切,望云心已焦。浓阴五更报,侵晓六霙飘。遂见纷飞密,旋成委积饶。先春真是腊,凝冻未全消。过午晴曦晃,欣余惜转招……”这是盼雪的焦急情状。
“大雪抡节至,祥霙入夕和……占农归政喜,虔惕感如何。御制雪一律,乾隆乙卯孟冬。臣董浩敬书”。此时,乾隆已过84岁,或许精力不济,但仍满怀欢喜,请臣子代笔。
除诗文题跋外,乾隆在《快雪时晴帖》上钤印有172方,有“比德”“朗润”“古香”“笔端造化”“神品”“含辉”“得佳趣”“几暇怡情”“会心不远”等,亦有“太上皇帝之宝”“八征耄念”“古稀天子”“天恩八旬”等,还曾绘制云林小景和王羲之观鹅图于帖后。
鉴赏过程亦是他的心路历程,他的期待视野,他的深深执念,是他努力把对艺术的热爱融入生命每一刻的见证。
情感传递
元至正五年,即1345年,黄公望77岁。那一年冬日的某一天,红日将暮,雪霁后的山中清寂幽静,宛若世外仙境。
那一种纯粹、自然的状态,恰如他内心的状态:纯净、空灵,平和、淡定。
他想起已经去世20多年的老师赵孟頫,想起老师赠送给他的那幅字:快雪时晴。那时,“松雪道人”赵孟頫终于集齐了一整套《淳化阁帖》,专心摹学。一个冬日,他特意从阁帖里的王羲之法帖中,仿写了“快雪时晴” 四个大字,秀逸厚重,宽博祥和,作为礼物赠送给黄公望,并于字末题道:“子昂为子久书。”
一种深深的思念之情在心头涌起,“大痴”黄公望回到书斋,临窗展卷,以柔润如羽的笔墨,简淡苍劲的笔触,画下一个快雪的空灵世界,一种时晴的超越境界。
纯水墨雪景山水,奇峰寒林,房舍数间,清淡疏朗。淡墨渲染的天空,更显出白雪覆盖的天地之洁净。然后,以朱砂点勾一轮红日,又淡淡抹出一带红霞,幽静冷寂的世界顿时天趣飞动,充满生机。
是画又非画,此时的他超越笔墨、线条,走出外在形象的限制,摒弃内心成规的束缚,营造出独特的生命宇宙。
那是境界之山水,是画家用自己的生命去照耀的山水,是瞬间和永恒同在的风景。
老师赵孟頫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将丹青、笔墨和高逸的士大夫气息、散逸的文人气息于一融体。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
黄公望一直铭记老师“作画贵有古意”的教诲,秉持浑全朴素之道,于墨海里立定精神,混沌里放出光明。通过浑厚华滋的创造,演绎中国传统哲学的微妙意旨。
他因为平淡天真,反而走得更远,更深。
也是这一年,黄公望在赵孟頫的纸本小楷《临黄庭经》卷题跋,云:“近世人学书,自少小涂抹成形,至长大方解事,乃习法书,由是不得不为俗笔所紊。松雪翁髫龀时习字时,便自《黄庭》始,不知其临几千百本矣!中年收得钟绍京墨迹,笔意輶迳,不拘楷法,暨‘特健药本’,又与绍京本不同。于时德琏皆亲见之。此本盖是老子所临得趣者,宜其他本不能及也。至正五年三月十二日,因访元诚出示,辄题其后。大痴黄公望稽首再拜谨识。”
黄公望不仅充分肯定了此卷的艺术价值,而且清晰地勾画出了“赵体”小楷书的发展成熟历程,从中可见对老师的赞美和仰望之情。
至正七年(1347年),79岁的黄公望又在赵孟頫的绢本《行书千字文》卷题跋七言绝句一首:“经进仁皇全五体,千文篆隶草真行。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黄公望稽首谨题。至正七年夏五,书于龙德通仙宫松声楼。时年七十九。”深情回忆当年目睹老师赵孟頫挥毫书写,而自己只是松雪斋中的小学生。暮年老笔,至为珍罕。
如今,打开《快雪时晴图》,首先入眼的便是赵孟頫赠给得意弟子黄公望的“快雪时晴”4字,下角清晰可见“子昂为子久书”。
书与画,师生情,并传天地间。
艺术升华
黄公望《快雪时晴图卷》之后,附有元末画家徐贲的《快雪时晴图》,相似的意境,不同的笔触和构图,更显空灵。右下角,山石林木以北宋郭熙的卷云皴和龙爪木的画法,笔力遒劲;山中楼阁,或赏雪或阅读,意境清丽舒畅;左边远山淡墨勾勒,大片的雪景留白,更显雪后晴空之旷远优美。
徐贲是“吴中四杰”之一,元末的战乱中,他毅然辞官,在蜀山上修建书舍,过起了隐居生活。他的代表作《蜀山图》《溪山无尽图》《庐山读书图》《秋林草亭图》等,成为开启明代吴门画风的先导之作。
相比之下,八大山人朱耷的《快雪时晴图轴》就更加特别。
他在画面的右上方写下一段题识:此《快雪时睛图》也。古人一刻千金,求之莫得,余乃浮白呵冻。一昔成之。
在寒冬的夜晚,趁着酒意,嘘手取暖,提笔作画,一气呵成。
天寒地冻中的孤松危石,却让人想到生命的舞者。他立定在那里,身肢前后舒展,似披雪起舞,竟有一种曼妙的姿态,那根根松针,宛如舞者的手指,姿态万千。
虽然老干虬枝,却有一种内在的精气神,永远晴朗,永远飞扬。仿佛地老天荒时,仍坦然自若,心灵之花依然绽放,生命之舞楚楚动人。
清初画僧髡残也曾作《快雪时晴图》,雪后山林,丽日初升,水汽升腾,万物苏醒,高士竹杖芒鞋,踽踽独行。画僧以禅入,从心出,超象外,入寰中,其意非吾辈所得,乃修行之善果。
画僧重视师法自然,自谓“论画精髓者,必多览书史。登山寡源,方能造意”,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山水中度过,创造出一种奇辟幽深、引人入胜之境,生动地传达出江南山水的空蒙茂密、丰润秀逸。后人将其与渐江、朱耷、石涛合称清初四画僧。
清中期画家方士庶也画过《快雪时晴图》,我在网上看到的是藏于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的《杂画册》中的版本,画家字题“仿大痴翁作”,是向黄公望同题作品的致敬。用笔枯淡,远方一轮红日半隐于云海,近处屋舍也是若隐若现,萧散清淡中也有一种禅意。
据说,在扬州人方士庶心中,人生的浪漫就是有山有水有一处庭院,每日读书画画,闲时可以听听清风吹过松树,看看瀑布从高处飞泻而下,闻闻空气中清新的味道。他想融入自然之中,感受自在的乐趣。为了表达他的愿望,他常在绘画中加入这些意趣,让画作看上去更加灵动美妙。
近代书画家、收藏家吴湖帆先生的青绿山水画,颇具特色。他37岁时绘就《快雪时晴图》,尝试突破传统,采用青绿山水风格画出雪后景色,红装素裹,绮丽明快。唐代、宋代是青绿山水画发展的高峰时期,除壁画外,《江帆楼阁图》《千里江山图》《万松金阙图》等皆为青绿山水中的不朽名作。吴湖帆曾发现南宋赵伯驹的青绿山水设色有七层之多,这启发他对古画色彩运用追根溯源、反复探究,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回到东晋,王羲之手书那一天,是雪后初晴带给他内心的愉悦,让他提笔给友人送上一份诚挚的问候。这份看似不经意的妙笔生花,开启了后世的情感传递和艺术升华。
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把这份诗意和温暖送给亲友们!
编辑:胡霞 范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