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疼痛,在劲吹的大风中愈发清晰——读紫藤晴儿诗集《大风劲吹》

诺瓦利斯曾言:“因为生命本无意义,但是又必须得延续下去,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所以人们在精神中构造,或者爽快点说,虚构出一个借以安身的体系,或者说,虚构出一个‘家’。”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青年诗人紫藤晴儿也在以自己的方式“虚构”一个“家”,并以隐喻的方式呈现。
荠菜在寂寞地生长
我在空旷的大地上想念我的父亲
——《荠菜》
这里的“父亲”已不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而是一个隐喻。因为人们在失去了“父亲”,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灵魂的庇护所。那么,“想念”“父亲”,实际上就是在寻找信仰、生活支柱或者说是精神皈依。
没有什么能替代父亲在为这个世界表达什么
我的悲伤在阳光下也会被穿过
……
如果我相信这样的暖
还会有一种错觉在发声
父亲也会再向我询问什么
——《衣架上的阳光》
在文学史上,“父亲”也是一个母题式的存在,更是每个家庭中最可靠而又能依靠的那个人。这远不止是一个伦理称谓,更是包蕴着多重象征意味的隐喻。所以,诗人即便面对着父亲生前用的衣架也有内质化的思考。虽然,她没让我们“看”到父亲的形象,但他却无处不在。
草垛还是原来的样子
像父亲一直都在,他总会热火朝天地劳作
在农具碰撞着大地的火花中
他有用不完的力气
——《父亲的草垛》
在诗人看来,时间就是这草垛。当然,这“父亲”并非特指某一个体,而是一类。这个草垛便是父亲的象征,那么草垛的某些特质即为隐喻性“父亲”的某些特质。草垛,在乡村是朴素的、普通的,但又不可或缺的,默默地呵护着乡村,温暖着乡村,指引着游子的“返乡”之路,让乡村更好地成为乡村,让故乡更是故乡。那么,“父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有限的肉身,却延续了生命与精神的传承,承接了前人的精神与血脉,并把它们自觉地传承给后人。而诗人笔下的“父亲”也就是在此基础上书写的、延伸的。当然,这种书写,更多是形而上的。
行走,登高,父亲在左边
我在右边
这个时候什么都不能使我激动
即便大自然也赐予尘世礼物
或果实
——《重阳》
仔细审视,在其笔下,与其说是“父亲在”,毋宁说是不在,因为不在,“我”才去寻找,才去追寻,也就是说在“还乡”。当然,还乡远不止回到故乡那么简单,它更是本心的历练旅程,是精神出游后的回归,一种此在状态的升华。而在荷尔德林的理解里,则是对于神灵的庇护的努力,是追寻“诗意的栖居”,是一种深远的人文关怀。
自然,这时候,在文字的尽头审视,紫藤晴儿的诗就别有一番意味在心头了。
仿佛父亲还在,平常的日子在小院里洒上阳光
那个时候似乎我不在意冷暖
不在意节气
这些无关紧要的事物
——《霜降》
这尘世中的一切生命现象,无不充满神秘。而你一旦深入其中,并有所深悟,那么,这个世界自会以其他的情形呈现在你面前。你则将成为宇宙的对话者,那么,宇宙的语言也不再是无可破译的密码,一切神秘的东西都得以被理解。所以,在霜降来临的时候,诗人依稀发现了“故乡”——“父亲”,那么,有故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更为重要的事物呢?“我”只对“故乡”“在意”,没有了“故乡”,我们都会面临风雨的肆虐,灵魂的不安。
疼痛的天窗只能长出明亮的眼神
去认知这个世界
或者埋伏着苦果站立在文字的庙宇
永不低头
——《这个父亲节》
海德格尔有言:“在这贫乏的时代做一个诗人意味着:在吟咏中去摸索隐去的神的踪迹。正因如此,诗人能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出神圣……哪里有贫乏,哪里就有诗性。”这样的话,用在此刻的紫藤晴儿身上实在是太恰切不过了。“父亲”的“缺席”让“我”贫乏一无所有,只能在“文字的庙宇”里得以栖息,寻找庇护,希望“返回”故乡——“我”成长的村庄,然而,谁又知道。
在村庄,树木葱茏
的乡村,也是我一片乡愁
它飞向了哪里?生命之重在它的四肢,五脏六腑中
向着天空,远方
——《灰鸽子》
“远方”有多远?这不仅是诗人的迷茫,这何尝不是所有人的迷茫呢?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我们远离了大自然,每个人都是无根的、游离的,所以,自卢梭开始,“回到自然去”便成了绵延不绝的呼声。而“回”则意味着回归自然的怀抱,只有“在”自然中,无家可归的浪子状态才能得以被克制,并觅得诗意的栖息之所。无疑,诗人对此有着刻骨铭心的体悟。
当我在电脑上打出“麻雀”这两个字
它们的叫声就会像一张宁静的大网
又把我的思绪局限于它的意义
我又在本能地召回
那棵树,还有那条街道,还有这个冬天的
寂寥
——《麻雀》
对存在意义的探索,是人文精神的精华所在,当然,更是人类与他物相异的标志。而人类宿命般不得不选择一种东西作为存在意义的探寻。紫藤晴儿选择的便是诗。但是,诗又是借何种方式存在的呢?在这里,可以发现,诗人的写作便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一种“我在故我思”的载体。她经过灵魂的艰难跋涉,借助“父亲”的隐喻,拄着文字行吟,并借以营造了心灵的庇护所,也许,她还没有最终意义上得以“返乡”,但她在返乡,接近了“故乡”。所以,她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提升了自我,升华了自我,慢慢向着本源的“我”回归。所以,我相信,她终究会。
以闪光
照过冬天
——《风口》
编辑:胡霞 范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