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王来湾的诗意与深情

【字体:      】     打印      2022-10-13 16:11      来源: 黄河网  

王来湾是郏县堂街镇的一个行政村,依山傍水,新楼瓦舍,竹映树掩,百鸟来栖,更兼质朴暖人的乡情和独具风味的美食,如今已成为众多摄影家和观光客的旅行打卡地。

偶然走近,那村,那人,那事儿,云影一样落在心头儿。

百草园

一道山岭,上下辟为三阶,如同三卷书。高树、浅花、低草、菜畦,野生的,人种的,数百样草木编排其中,别样的文字,灵动丰盈。阳光温暖,半片明月挂在杨树梢,与明艳的太阳对望。风声来去,人在其间,松爽,空明。

最下面是果园和菜园,更兼花园。

石榴、苹果、桃、杏、李,还有柿子和无花果。棠梨花谢了,红果挤疙瘩成串儿。金黄的柿子压弯了枝,桂花已开过,柔条大叶的桑树清莹莹把心思引向时光深处……

我喜欢丝瓜、瓠瓜和葡萄,它们与开花正艳的凌霄相映,浪漫又朴实。竟然还有云南白药,枝头花,一两朵,果实像长肥的秋葵。脚下的草路,镶着蜿蜒不已的鲜花,红红黄黄。蒲公英一路相随,竟然长到瓦盆大!

佛家有衣钵,乞食于万众。衣与钵,穿和吃,原本就是人生大事。百草园里亲到骨子里的,是菜蔬。韭菜、香菜、白菜,葱、紫苏、白莲、木耳菜,还有甘蔗,还有芝麻叶,还有鱼……

中间一层叠起,野树野藤从土崖上垂下来,各色花儿和果树之间有一溜玉米篓儿,金色的玉米棒子,收拢着满园秋光。花脸长耳的母山羊“咩咩”呼唤着它的孩子,小羊羔怕晒,躲进圈舍,千呼万唤不出来。与羊舍相邻,还有黑猪、小香猪和鸡和鹅……这是百草园生态循环中的一环。

最上面是药草,离杨树梢上欲融未融的半片月很近。人没上去,风把茵陈的香味儿吹下来,浓浓的都是童年和老家的味道。

园主人告诉我,祁建华出生的窑洞就在园门西侧,掩藏在绿树长藤下。这一园子繁茂的草木,都是祁建华生命的转换吧?

祁建华

祁建华是王来湾清香远扬的人物,是这片钟灵毓秀之地孕育出来的人类生命的人参果,千百年一遇。

能成圣贤,自有他的清佳处。有句话,看清了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还有一句话“虽千万人我往亦!”只是,这两种境界大都是教化的结果,这两种人都怀有清醒的悲壮,咬牙坚持用力。祁建华,这个贫民的子弟,他自带柔韧,就像稻麦要结果,就像汝河水千回百转东流去。这是一种源自生命本初的情和痴。生而为黄土大路上的草,哪怕被踩进马蹄印里,也要开出自己的花,结出自己的果儿。

祁建华让我想到“五四诗人”徐玉诺,活着的时候,背着箩头拾粪,卑微得如同草虫。如今,斯人已逝,他们光华四射的传奇却惊艳了历史和众乡邻。

祁建华出生的村落叫王来湾。一位名叫王来的人,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此居住而得名。王来湾原本是一个山村,北汝河转头向北,绕行阴山下,一年又一年,滔滔水浪舔着村庄的脚跟儿。打从祁建华出生那年起,河水开始向西滚,淤出村下一湾好地,从此五谷兴旺,百鸟来朝。

这是祁建华的气息在人们心里生成的新的神话。

神话是迟来的拥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化大练兵中,祁建华创造的“速成识字法”,让一个不识字的人在30天内熟练读写和使用3000多个汉字。他的识字法曾经帮助5000多万人摘掉了文盲帽子。普世的价值,惠民的伟业,祁建华以“中国现代著名文字研究专家”“文化教育学者”的身份载入史册。

我的父亲90多岁了,不但能念出美食街各家酒馆的名号和招牌上的各色美食,还能有滋有味儿地读《水浒传》,这正是得益于20世纪50年代初席卷全国的“扫盲运动”。

祁建华和他的“速成识字法”被载入《世界名人大词典》。没有载入的,是他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即便被齐腰深的大粪坑淹住,依然创造出了“速成珠算法”;他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和女儿一起,用自行车驮着缝纫机,走乡串户,手把手无偿地教乡亲们使用……

因为他胸中有盼望,眼里有星光,再深重的困厄也压不灭他的生命之火。

用世俗的话说,为天地立心,祁建华就是这颗心。

祁建华纪念馆

出百草园向东上一个坡,是落成于2021年10月的祁建华纪念馆,这是王来湾一个名叫王谦的后生投资修建的。

人与人相见相知,用的是心灵之眼。光阴如水,人就是无名的河砾,冲来撞去挤拥在河床里。大多时候,如同一锅熬成粥的米,熙熙攘攘,为利来,为钱往,对面相逢不相识。只有从眼睫毛下的鼻尖上抬起头来,才能看见山河,看见同样抬头望天光的同类。这样的人得气于天地造化,他们的生命是不断成长、不会枯朽的。纵然命若舜华,也要像小麦一样活着,像大杨树一样活着,一辈子生机勃勃,最终因结子饱满,让短暂的生命有了意义。

我与王谦初相识,尚不敢把他定位到这样的高度。但我知道,他是清流,他是气场与历史与山川相通的人。

商海沉浮,几起几落。值得庆幸的是,他和祁建华出生在同一片山水间。祁建华在白象山上拾过柴,开过荒,他也在白象山上割过草,采过槐花,扒过蝎子。少年仰慕的眼光对上了智者的星眸,有种令人神往的交流和相通。

为了那一缕魂牵梦绕的仰慕,王谦和祁建华的女儿一起,悉心搜集祁建华尚在的遗迹遗物,把他80多年的人生踪迹拓印下来。古香古色的黛瓦白墙、竹树院落,室内室外,壁上案头,都是祁建华曾手泽心润的物品,珍贵的旧照片、教科书、作业本、往来信件,默默地讲述他的传奇人生。

白象山

这座海拔不足200米的山,地处汝河右岸,得名“阴山”。传说楚庄王的女儿妙颜大皇姑,曾骑白象来这里修行,又名“白象山”。

祁建华小时候在山上放羊、割草、砍柴,长大后又在半坡的山洞里精心研读11天,背熟一本旧字典,悟出了独树一帜的“速成识字法”。后在那段艰难的岁月中,他在山上挖土洞独居,挥镢刨石,开荒种地。清清凉凉的星光,慰藉过他的孤苦吧?雨过天晴的日子,放眼四外田川村落,也曾拓展过他的心域吧?俯仰天地,呼吸草木,成就了一个柔韧而美丽的灵魂。

一路上行,扑面相迎的,是山石草木的气息。家常的榆、杨,熟识的荆、棘,黄果的柿子,红果的山葡萄,还有核桃和大枣,还有不知名的藤花,默默摇风的白草和茅草。祁建华的归息地,就这样被众多生灵捧护着,寂寂在山腰。朴朴素素一抔土,墓碑上只有5个字:祁建华之墓。

站在墓前,祁建华16年的颠簸岁月在眼前闪过……即使在逆境中,他依然研究出了新的拼音方案。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理想照耀中国”的专题片中,40个故事40个创造历史的瞬间,第十四集《秀才遇见兵》中讲述了祁建华的一生……

站在白象山顶,看北汝河北去又南来,一个几字大弯,圈起13个村庄,楼台村镇,五彩斑斓的田园涌向天际。山脚下隐隐一痕,人称“马岭”,朋友说,这里曾是往来货船停泊的码头。北汝河还是汝海的年代,从马岭向北数到大留山,曾是一片汪洋。大禹治水,劈开龙门口,水国变成了桑田。

转眼曹操又来养马屯兵,留下摩陂、回军庙。

眼见他拆庙建学,眼见他小高楼替换了土坯房、拉力桥取代了古渡船。机械耕作让犁铧锄头变成了文物,再一眨眼,手机上点几下,人在地球那一边,就轻松改变了作物的密度和土地的湿度……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抓起这个几字形河湾抖一抖,会掉落多少人烟故事、神话传说、文化瑰宝?崆峒山,钧天台、风穴寺、三苏园,张良、刘秀、诸葛亮,李白、杜甫、刘希夷……

“汝水无浊浪,汝山饶奇石。大贤在此居,佳士来如鲫。”

祁建华和祁建华的传承者,正为这条文化长链添加一段又一段璀璨迷人的故事。

茹 园

这个中秋节,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诗人、文友,在祁建华纪念馆旁的茹园聚会,与空明的月光竹影同坐,品鉴森子的诗歌。

竹林隔开了尘嚣,美酒洗净了尘心,琴语切切,唤起来自《诗三百》的雅韵,鸟虫唧唧,氤氲着如梦的浪漫,笑语盈盈,把酒言诗,忘记了今夕何夕……

火焰的舞蹈起自焦黑的木炭,这一片升腾的诗意,少不了灯光、碗盏、台桌和台布,美酒、瓜果、冷餐、热汤,这温情的支撑,让我记住了诗会的组织者王谦,他说:“岁月在精神层面的慰藉才是真正的奢华。”

我的理解,岁月的精神是情与思、诗与美,也包括它们的块根——日复一日的劳作和回味中的苦难吧。

因为对诗与美与桑梓之地的热爱,这些年,王谦把心中的诗与画立体在了这片土地上。他心心念念的是“流淌的文化”“凝固的音乐”,创业后有了收益,回馈家乡。

竹尾扫云,天籁潇潇,茹园的竹子已有40多种。全国有500多种竹子,他打算把适生的品类种全,成就一处竹文化博览园。

靠近汝河种的竹子被水淹了,又栽了柳树。沙土湿地,长草浅草长得旺,成群的鸟儿盘旋,越发显得天蓝得深。白鹭戏水,拨乱了云影,野鸭子打出成串儿的水漂,被脚步惊起的长尾巴雉鸡,扑棱棱飞起,成双成对儿……

孩子们会来的,有闲心有诗心的人也会来的。《诗经》不远,就在这凡常的民间……

编辑:胡霞 范江涛


作者: 曲令敏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