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益庙壁画掠影——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

稷益庙壁画 资料图片
在山西新绛县阳王镇稷益庙,人们发现了一处反映农民辛勤劳作、手持五谷的壁画群,成为研究古代农耕生活的资料。
稷益庙,俗称阳王庙,建于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是祭祀农师后稷和大禹的助手伯益的寺庙。
这是一座幽静的庙宇,建筑飞檐系铃,屋脊上千姿百态的塑像栩栩如生,虽历经沧桑,但不失雄姿。
大殿墙壁上展示出巨幅珍品,场面壮观,人物众多,使人目不暇接。壁画总面积达130余平方米,共绘有人物400多个。在不大的面积上绘制出如此波澜壮阔的场景,并把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和当时的农耕生活融为一体,展示出作者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让人赞叹不已。
壁画上的人物各具神态,有的注视,有的对语,有的沉思,有的倾听。众多的人物呈现在统一的构图中,整齐而不呆板,繁复而不杂乱。绘画者强调照应,又适当注意变化。
在当时生产技术落后的情况下,需要多少时间以及杰出人才,才能完成如此令人惊叹的壁画?这一问题难以回答。查阅史料得知,这些壁画全部出自民间画匠之手。这些画匠长期生活在基层,通过细微观察,画出了人间真谛。
满壁风动,光彩照人。我漫步在壁画的海洋里,仿佛看到了画匠苦思冥想的场景。面对珍品,除了赞叹之外,还有诸多思索在我心中升腾。
西面墙壁上的《耕获图》,描绘了农民在后稷的率领下,收割、碾打小麦的繁忙景象。一农夫挑着麦子,走向打麦场。田埂上,另一农夫为劳作的人挑来两桶水。还有人往口袋里装碾过的小麦,一头驴驮着一袋麦子向村里走去,真是“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东面墙壁上,一幅众志成城的《灭蝗图》用拟人的夸张手法,描绘农夫扑打蝗虫的场面。只见一身材魁伟的农夫,捉拿一齐人高的蝗虫。蝗虫挣扎欲逃,农夫拼尽全力紧抱不放,后面的农夫紧追不舍。场面细腻生动,颇有情趣。
千百年来,沿黄地区饱受水灾、旱灾、蝗灾的袭扰。洪水漫过良田后,蝗虫滋生泛滥,蔽天遮日,庄稼被一扫而光。这幅《灭蝗图》生动再现了农夫与天斗、与地斗、与虫斗的场景,结构紧凑、笔法严谨,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
史料记载,明王朝对壁画创作是有严格规定的。明初的大画家周位奉旨创作了许多殿堂画而名噪一时,但仍未能逃脱被馋言陷害致死的命运。严酷的环境中,画家人人自危,流落民间,依靠绘制庙宇壁画谋生。
真乃不幸中的万幸,客观原因造就了流传于世的民间精美壁画,彰显了非凡的艺术价值。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