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情结

春风拂面,柳树展现曼妙的身姿,风情万种,令人心旷神怡。在我国古代,爱植柳树的名人很多,留下了不少佳话。
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后来一直种到扬州,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那时,古人的环保意识也不差。河边植柳,既保护河堤,又美化环境。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亲手在宅边栽植了五株柳树,自称“五柳先生”。“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这些诗句都是传世佳作。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自皇祐元年(1049年)离开扬州,对平山堂一直怀念。嘉祐元年(1056年),欧阳修写下《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词云:“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欧阳修在扬州掘土种柳,与柳树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栽下的柳树被人们称为“欧公柳”。
公元1089年,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知杭州。次年,苏东坡疏浚西湖,并筑了一道长堤。《宋史·苏东坡传》记载:“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苏公堤全长近三千米,堤旁遍种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四十多个品种。每逢阳春三月,堤上绿柳如烟,红桃如雾,人称“苏堤春晓”。苏东坡有诗曰:“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急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生平最爱松和柳。“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栽松满后院,种柳荫前墀。”“无根亦可活,成荫况非迟;三年来离郡,可以见依依。”“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白居易爱树植树,特别注重成活率。有诗曰:“每日领童仆,荷锄仍决渠。划土壅其本,引泉溉其枯。”白居易任杭州任刺史时,率领群众在西湖筑堤,蓄水灌田,后人为纪念他而名之“白堤”。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也是一个嗜柳如命的“柳痴”。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特别重视植树造林,实施 “列树表道”和“庇荫行旅”的绿化政策,特别强调要多栽柳树。有一天,柳宗元在柳江边栽柳树,收到了好友吕温的“玩笑诗”。曰:“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馆依然在,千株柳拂天。”柳宗元看后,随即赋《种柳戏题》五言律诗答谢:“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荫当复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唐代文成公主在和亲吐蕃时,她的母亲折下宫门前一段柳枝送给她,表达对女儿的不舍之情。文成公主到了吐蕃,教藏区人民种植五谷、酿酒织布。因为思念家乡,她将柳枝插在大昭寺前。后来,柳树长大了,当地百姓纷纷取枝插到自己家门口。这些柳树因此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从此,柳树遍布青藏高原,成为吐蕃和大唐人民友好关系的见证。
清初小说家蒲松龄也是一位有名的爱树人。少年时代,他在母亲的指导下带领小伙伴在河岸、村边、路旁栽种柳树。几年后,整个村子郁郁葱葱。蒲松龄由此得到“柳泉居士”的雅号。
在河西走廊,清末名将左宗棠曾留下“左公柳”佳话。史载,陕甘总督左宗棠出征西北,见沿途“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遂传令:“凡大军经过之处,必以植树迎候。否则,无论巡抚、县令,提头来见。”军士在河西走廊种柳26万株,人称“左公柳”。清人杨昌浚曾写诗赞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左宗棠率先垂范,携镐种柳。在左宗棠严令督导下,“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出现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