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习俗

少年时,看鲁迅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祝福》后,才知道年俗一词。
鲁四老爷家,在年底祝福,这祝福就是腊祭。当时我想,那祈祷仪式,气氛肃穆,场面隆重,供物丰盛,却不让已经捐了庙宇门槛钱的祥林嫂端送祭品。鲁四老爷,忌讳祥林嫂的克夫丧子之命。那种忌讳根深蒂固,是文化糟粕。
那时,我家邻居是个鳏夫,和他的老母亲一起生活。每年腊月里,他都要上街写春联卖。我帮他裁红纸、倒墨汁、牵纸角、摆春联。他字写得好,自称文人墨客。他在街边放一小台,当场书写,那神情像他的字一样,十分生动。
他还自制门神。两位门神,一位白脸,一位黑脸,都是甲胄执戈,悬弓佩剑,威武非凡。我问:“这俩是谁呀 ”他说:“有人说是神荼和郁垒,也有人说是秦琼和尉迟敬德。”记得有一年腊月三十,他忙完回到家里,才想起没有买年货。老母亲躺在床上说:“一两肉也没有,怎么过年呀 ”他倒潇洒,贴上春联窗花、挂上中堂后,说:“红彤彤、亮堂堂的,这不就是过大年吗 ”
这些年,年俗淡了许多。可是每年腊八,街头总有施舍腊八粥的摊位。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民间传说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佛教说,释迦牟尼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六年苦行中,佛祖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示纪念。于是,“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也成了传统年俗。
我曾在深山老林里度过一段腊月时光,那段日子十分落寞,无缘各种年俗。那年腊月,雪下得很大。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的,不是轩辕台,而是我的孤单与绝望。
明代诗人米云卿曾云:“寒风飒飒夜苍苍,腊月江城卧雪霜。”腊月,乃冬闲之时,恰欢聚时光。正因此,年俗在闲聚中生成,人们欢歌笑语,享受幸福的似水流年。难怪人们说,有钱无钱,回家过年。
有年除夕夜,我和小伙伴一起,从杂货铺买来几十张财神爷画,挨门挨户喊:“送财神爷!”各家各户都开门,有给红包的,也有给鸡蛋和年糕的。我们接了,再去下一家门前叫喊。汉代《风俗通义》中说:“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也就是说,不论打猎后以禽兽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都要举办祭祀活动,所以腊月是祭祀之月,那腊与猎通假,“猎祭”后来就写成了“腊祭”,腊月之词,也应运而生。
火红的腊月 苗青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