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首渠:奔腾在渭北旱塬的地下渠道

冬日的寒风,刮过肃穆的渭北高原。空旷的田野上,渠水汩汩,干渴的土地露出丝丝绿意。这一切,都归功于不远处的陕西省洛惠渠引水枢纽工程。
陕西省洛惠渠引水枢纽工程前身是汉代的龙首渠引洛灌溉工程。北洛河从沙漠腹地白于山区挣脱而出,穿过干旱的黄土高原与渭北旱原,在三河口与渭河携手并入黄河。北洛河一路奔腾,谁都想从中分一杯羹,以解决这片土地的焦渴。但这并非易事,不仅因为北洛河穿梭在深沟峡谷间,还因为沿河皆是疏松极易坍塌的黄土岸,根本没办法修水利工程。公元前120年,在庄熊罴的建议下,汉武帝采用开凿竖井的“井渠法”,凿通铁镰山将河水引流上岸,使得渭北大片土地得到灌溉。又因为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这一项伟大工程在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中有详细记载。
龙首渠不仅以“井渠法”的首创而闻名于世,还因首尾不相见的精准测量、穿过河沟的横绝技术令人惊叹。为了穿越铁镰山,人们创造出神奇而充满智慧的“井渠法”,即在隧洞施工中均匀布设竖井,把长距离的地下渠道分割成多个分部工程,然后相向开挖,以减少误差。在20多千米的渠道干线施工中,采取横绝技术穿过河沟。翻越铁镰山后,两端明渠比降合理,衔接顺畅,展示出高超的测量技术。竖井既是施工通道,可弃土弃渣,又兼顾通风采光,提高了工效,可谓一举三得。司马迁评价:“井渠之生自此始。”
“井渠法”不仅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渠道,还被张骞传至西域,现今新疆仍在大量使用的坎儿井,就是在井渠的基础上改进而成。中亚和西南亚的干旱地带也用这种办法灌溉农田。“井渠法”不仅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伟大创造,还被引用到铁路、公路等隧道施工中,詹天佑当年设计开凿八达岭隧道铺设京张铁路时,使用的中间开井、两端相对开凿的方法,就是井渠技术。
龙首渠的建成,为后人利用北洛河水进行灌溉奠定了坚实基础。魏明帝曹叡组织人员兴建临晋陂引洛灌溉工程,使得这里成为曹魏政权统一中原的根据地。北周武帝宇文邕重修龙首渠,国力大增……20世纪30年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以龙首渠为基础,整合历代不同引洛灌溉的思路,主持实施了“关中八惠”之一洛惠渠改造工程,建成了一坝(龙首坝)、二槽(夺村渡槽、曲里渡槽)、五洞(一号隧洞至五号隧洞)的灌溉工程体系。2020年,陕西“龙首渠引洛古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历史的风烟可以湮灭一个人的生命,却湮没不了泽被后世的业绩。怀着敬仰之情,我们去探访龙首渠大坝。
远远地,便听到水流跌落的声响,如松涛、如海浪,令人欢欣鼓舞。沿河上溯,只见河水翻过滚水坝,如一条白练悬挂在大坝上。拱水坝如一张紧绷的弓,稳稳地推着奔赴而来的河水。浩荡前行的河水在坝前拥作一团,挤不下去的便被推向两边的引水洞,一路往东、一路向西,顺着梯形水渠,流向广阔的田野。大坝两边飞檐翘角的仿古式引水洞,像渠首的两只眼睛,炯炯有神。引水洞有多道闸门,既可引水又可放水,灌溉防洪两不误。
沿着引水渠,我们在蒲城县看到了高24 米、长118 米的曲里渡槽。它像一座大桥,耸立在东西沟两岸间。都说水往低处流,可是洛惠渠水经渡槽,从高空穿过,跨过河沟。渡槽已有百余年历史,依然气势恢宏。在设备先进、技术成熟的今天,渡槽输水、隧洞运水都不是难事,但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并非易事。在拱脚排架之间,有李仪祉题写的“大旱何须望云至,自有长虹带雨来”对联。如今,洛惠渠灌区已发展成为由大坝、灌排渠系及配套设施构成的大型灌区,有总干渠1条、干渠4条、分渠13条,总长248千米,灌溉澄城、蒲城、大荔三县农田4.95万公顷,惠及69万人,累计引洪淤灌、改良盐碱地1.53万公顷,引水114亿立方米,消纳入黄泥沙2亿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看着一条条欢快的渠水,如长龙般在渭北旱塬上游走,我仿佛看到了瓜果飘香,看到了一张张幸福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