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皮影解乡愁
看皮影解乡愁

20世纪90年代初,山西新绛县文化馆馆长、绛州鼓乐团团长王秦安送给我一个皮影,我把它挂在客厅,每每看到它,眼前便浮现出一幕幕皮影戏,也算过了一把戏瘾。
我小时候非常喜欢看皮影戏。那是在一个打麦场,入夜,大人、孩子拿着板凳,来到麦场,麦场边挂着白色幕布。开演前,我们这些孩子坐不住,跑到幕后看,只见幕后摆放着几个箱子,6个艺人正在忙碌。看到我们围观,艺人喊道:“快到前面去吧,要开演了。”我们一窝蜂地离去,只听几声梆子响起,胡琴奏响,幕布上便出现了皮影人物。在艺人的操作下,皮影人物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迈着腿,摆动手,煞是有趣。戏到高潮处,皮影人物手拿大刀、长矛交战,引得台下一阵喝彩。
皮影戏与戏剧一样有“三尺舞台诉说千古事,人物对打统领百万兵”之说。不同的是皮影“借灯显影”“以影显形”。捉线子人耍技巧和唱功,有的高手一人可同时操耍七八个皮影。在皮影戏里,车船马轿、妖魔鬼怪均能上场,飞檐走壁、排山倒海都能表现。
“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这句话点出了皮影艺人的绝活。皮影戏最值得研究的还是捉线子。捉线子的人手上功夫了得,让人佩服。表演时,他们的十指都有用场:大拇指顶、食指弯直角、中指抬、无名指压,手指似波浪翻动,小竹棍像燕子一般在云中翻飞,连吹胡子瞪眼的表情都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表演时,捉线子的人会将小竹棍彼此交错相互制衡。皮影仿佛被捉线子的人赋予了生命力,只见人物一会儿耀武扬威、亭亭玉立,一会儿又含蓄内敛、默不作声。唱腔时而激昂,时而缠绵,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皮影,历史悠久,在民间流传甚广。山西的皮影就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以新绛、曲沃、临汾、运城等地为代表,北派以广灵、灵丘、代县、浑源等地为代表。南派皮影,受到陕西西安、渭南皮影流派的影响,皮影的形体小巧玲珑,刻工精细,色彩明快;北派皮影,受北京西派皮影的影响,皮影的形体略显肥大,刻工缜密精细,色泽明快艳丽。
皮影是一种民间传统小戏,表演时将人物、布景和道具搬上舞台,造成影像。其造型特点是:戏剧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正面和侧面的。皮影戏表演空间有限,与剪纸的表现方法有相似之处。人物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与戏剧中的脸谱、服装的程式是相通的。
皮影取料以驴皮、牛皮为主,由于驴皮、牛皮具有韧性,且透明性极强,故着色颜料甚为讲究。皮影的艺术效果颇佳,有很好的保存收藏价值。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