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书房
城市书房

我所在的小城有一家店,叫作“懒吧”。是座二层的别墅,一层经营棉麻女装,二层是一个大厅和几个单间。大厅里有长几,有书架。顾客可以坐在大厅里看书闲谈,也可以在单间里喝茶写字。
你可以要一壶咖啡,在那里坐上一整天。“懒吧”的主题词是:棉麻、文艺、慢生活。
女主人喜欢画画,经常四处写生。她把经营“懒吧”当成一种乐趣,而不仅仅是赚钱的工具。就在这看似懒懒的经营里,有着非常多的回头客。每次新款到店,都会顾客盈门。无论买家还是卖家,都身心愉悦,如同朋友一般。
从小城北行不远,有一座更大的城。那里也有一家店,叫作“书是书非”。它紧傍白浪河畔,也是二层小楼,有木制楼梯。
一楼的桌子少,主要安放书架。二楼的桌子多,主要供客人看书。饮品很多,有咖啡和茶。除了红茶、绿茶,还有各种花茶,茉莉茶、菊花茶、玫瑰茶。店主是非常年轻的女生,姿容纯纯的,表情淡淡的,也不怎么说话,每天就忙着给客人做茶点、煮咖啡。取书不用她操心,顾客自己动手。看或者不看,书,就在那里。
店里很安静。客人即便交谈,也是悄声低语。很多人沉浸在书里,面前的一壶红茶,醇厚绵柔,冒着热气。
当我第一次踏进小店,便被其优雅的气氛,惊艳到了。无须买书,只要坐在那里,静静地望着窗外幽蓝的河水,便有了一种感觉。这里没有主客之分,凡是进来的人,本就有着同样的气场。我们不是主客,我们只是惺惺相惜。
腹有诗书气自华,不仅是人,城市也一样。比如“懒吧”,比如“书是书非”,它们给一座城市,增添了丰厚而又隽永的意蕴。那是低调的奢华。
真正能经营好一家书店的,应该是读书人吧。比如“懒吧”,它的店面不在闹市,也不靠大街,但好酒不怕巷子深,回头客一拨接一拨。
就在上周,我去“懒吧”买了条棉布裙,离开的时候,漂亮、知性的女店主忽然笑吟吟地对我说:“从微信上看了你好多文章,真是喜欢!店里有夏凉被,送你一条啊!喜欢什么颜色?”
我愣住了,心里有股热热的东西在涌动。这岂止是一家店啊,这分明像是走进了自己的家!我想,如果哪天写文章不顺,一定来“懒吧”的楼上,找找灵感。
还有“书是书非”。据说附近原来也有不少书店,但是都关了门。只有它开着。很多青年志愿者前来帮忙看店,纯粹的义务劳动。店里的玻璃门上写着一行字:“开一家可以的店,见一些可能的人。”“书是书非”,如同它门前的白浪河一样美丽。
20年前,我在威海读大学。班里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贫穷的、富有的,俊俏的、丑陋的。但图书馆的大门,对每个人平等地敞开着。每个晚上,我都会静静地坐在那里。一想到整个图书馆的书都是自己的,就会偷偷地笑出声来。
如果每个城市都拥有一个24小时营业的图书馆,该有多好。那就是一座城市的书房啊!当你走进它,就像踱步走进自己的私人领地。黄昏或者午夜,阅读或者小憩。有时,躺在长长的沙发上沉沉地睡去,值班人员会轻轻地走过来,给你盖上薄薄的毯子……毯子下面盖住的,就是书房的温度。
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书房。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温度。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