圃田泽,鸿沟,贾鲁河
圃田泽,鸿沟,贾鲁河

上古时期,中原地区洪水泛滥成灾,由于中牟和郑州之间地势低洼,便蓄积成一个很大的湖泊。大禹在勘察地形时,把这片水域命名为圃田泽,列为天下九泽之一。大禹在治理水患时在“圃田泽”东边开挖了一条河道,把圃田泽的水经开封引入淮河,这条河道就是古渠水的前身。到了战国时期,由于圃田泽水面收缩和渠水河道淤积严重,致使水流不畅,魏惠王又重新疏通加宽了河道,并向西延伸引黄河水入渠,又在五池口开挖了一条五池沟,“沟上承泽水,下注渠。”这样就把圃田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滞洪区,“水盛则北注,渠溢则南播”。从此,圃田泽的水患大为减轻。到了南北朝时,圃田泽淤积严重,水位下降,湖中间陇起许多大大小小的沙岗,把圃田泽分成了24个小湖泊,“津流径通,渊潭相接”,分别叫:大渐、小渐、大灰、小灰、义鲁、练秋、大白杨、小白杨、散哧、禺中、羊圈、大鹄、小鹄、龙泽、蜜罗、大哀、小哀、大长、小长、大缩、小缩、伯丘、大盖、牛眼。史书上,对这24浦名字的写法可能稍有不同。以后,这24浦逐渐萎缩成8泽,名字也有了变化,人们按方位叫它们东泽或是西泽等,泽中那些大的沙岗已被开垦成良田。到明代,圃田泽尚存,有记载:“中牟……西有圃田泽”。到清代初期,圃田泽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沼泽了,面积也仅仅局限在中牟县城西北3千米左右的一片很小的地方。其实,从渠水接通黄河的那时起,就注定了它被淤没的命运,虽然历朝历代都对渠水河道疏通过,但是黄河还是每年输入圃田泽大量的泥沙,致使地势越来越高,一些本来是注入圃田泽的河流纷纷改道,水源的严重缺乏,致使圃田泽萎缩加速,但是黄河每次在中牟西部决口,却给圃田泽带来大量的水源,在无形中延缓了它的消失。
圃田泽与鸿沟汇流
鸿沟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由战国的魏惠王开凿,在其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是黄淮间的主要水路交通线之一。该运河在今荥阳北引黄河水,向东经过开封折向南部,经过尉氏、太康、淮阳后汇入淮河。对此,《史记》记载曰:“荥阳(今荥阳故城)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鸿沟是中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运河,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原地区最早的运河。鸿沟的出名,源自发生在汉霸二王城之间的一系列战争。从公元前202年冬开始,刘邦、项羽连番征战,最终项羽被迫与刘邦约和,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中国象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即指此鸿沟,鸿沟的名字就因此而来。
楚汉相争时曾划鸿沟为楚汉界。《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明沉采《千金记·延烧》:“楚汉争锋不得宁,鸿沟画界各相吞。”清许承钦《白沟河》诗:“良平持妙算,谁定割鸿沟 。”后亦借指疆土的分界。
鸿沟演变为贾鲁河
贾鲁河发源于新密市,向东北流经郑州市,至市区北郊折向东流,经中牟,入开封,过尉氏,后至周口入沙颍河,最后流入淮河。它全长255.8千米,我们熟知的金水河、索须河、熊儿河、七里河、东风渠都是它的支流,是淮河水系主要支流之一。古时的贾鲁河水量充沛,可通舟楫,还时常有洪水泛滥,因此,古人又将它称为“小黄河”。今天的贾鲁河虽然浅可见底,但它仍是郑州市境内除黄河以外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据考证,它的前身就是楚汉相争时的“鸿沟”。史料记载,鸿沟乃战国时期魏国所凿,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年)开通,故道今荥阳市北引黄河水入圃田泽,东流经开封境内,再南下注入颍河,当时开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灌溉农田。后又经过20多年的开发,至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9年)连通了济、濮、濉、颍、汝、泗诸水,成为当时中原大地上的主干水道,以此为主形成了水路交通网和大面积的灌溉区。这个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鸿沟就是今天的贾鲁河(以元代贾鲁河防大臣,水利学家命名),已有769 年了,若从鸿沟起计,已有2400岁的高龄了。
编辑:胡霞 范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