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大河之上(1)

大河之上(1)

【字体:      】     打印      2022-07-27 08:48      来源:  

  编者按:著名文化学者、河南省作协副主席鱼禾为创作长篇纪实散文《大河之上》,阅读大量的历史、地理、水利、考古文献,对黄河中下游部分地区进行了数十次实地走访,对书稿反复修改“达十余遍,付出了铁杵磨成针的辛苦与耐心”。该书自2021年5月由海燕出版社出版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著名出版家耿相新认为,《大河之上》通过历史性与当代性、文化性与精神性、叙事性与纪实性的结合,呈现出自然的黄河、文化的黄河、精神的黄河,是一部有情感、有思考深度、颇见语言功力的书。在著名文艺评论家孙先科看来,厚重的《大河之上》不仅是大河之上,更超越了大河,既有俯瞰的角度,又有内在的自我视角。

  为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本报将陆续刊载该书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一份水情奏折

  黄河博物馆的展品里,有一份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水情奏折。据其文意,当是时任河务官员回答上谕的折子。奏折引述“上谕”中提到的“慧成”,是满洲镶黄旗人,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署东河河道总督,负责河南、山东段黄河治理事务。这一段黄河的水情,既关系沿岸民生,又关系漕运安全,所以深受朝廷重视。这份水情奏折自称“奴才”,当是身在旗籍的慧成写的。而文中提到的“钦差大臣”敬征、何汝霖,当时分别为大学士及兵部侍郎,道光二十二年并为钦差大臣,前往查勘东河工程。

  道光皇帝看了慧成之前的奏报,下旨督促盘筑堤坝及相关事务,大意是:“我看目前黄河水情,应该先盘筑西岸,等水势稍定再盘筑东岸。”慧成于是又写了一道奏折,汇报当时黄河洪水上涨形势,解释为什么先盘筑东岸。

  查中河九堡口门两岸裹头,本拟先盘西岸,缘万锦滩黄河于七月十三日巳时报长水七尺五寸,后续据陕州呈报十四日辰时至十五日寅刻复长水一丈三尺三寸。前水尚未见消,后水踵至。计一日十时之间,长水至二丈八寸之多,浪若排山。历考成案,未有长水如此猛骤。是以口门因之刷宽,而溜势仍复圈注东岸不移。诚恐再有续塌势,不容不先其所急,当将东岸裹头赶紧盘筑。西岸裹头亦已集料,克日赶办。

  这意思是,皇上说的自然是对的,本来也打算先加固西岸,可是现在水势冲的是东岸,口子越开越大,只能先加固东岸。不过,慧成很会给皇上留面子,又补充说,加固西岸的东西都准备好了,马上就办。这里的“东岸”“西岸”,不是指河岸,而是指决口口门的东西端。

  奏折中提到两个地方:一是“九堡”,位于今郑州市中牟县雁鸣湖镇官渡大桥南端西侧;一是“万锦滩”,位于今三门峡市陕州区黄河右岸湿地。

  慧成在奏折里提到的洪水涨势,究竟是指哪里呢?

  清代治河机构设置层层叠叠,更改颇多。道光年间,设南河总督和东河总督。总督下设管河道员,道员下设管河同知、通判等七级官员。河南黄河河务属东河总督管辖。东河河道下辖八厅,分别为黄沁厅、祥河厅、上南河厅、下南河厅、下北河厅、上北卫厅、中河厅、郑中厅。所谓“堡”,本指明清时期黄河官署在黄河险工处建的防汛房舍。这些房舍,每隔1千米建一处,由上游到下游依次编号。“中河九堡”,就是中河厅管辖河段的第九堡,即今中牟县九堡村的位置。

  奏折之所以提到“陕州”“万锦滩”,是因为当时的陕州万锦滩和太阳渡均是黄河右岸渡口,万锦滩位置设有专门记录黄河水位的志桩,一旦有洪水,水汛可在一日之内传到下游。这个位置河道稳定,水位记录与黄河流量之间有着比较稳定的曲线关系。慧成的奏折上所述陕州万锦滩涨水记录,就是在下游收到的水情通报。

  道光二十三年的大洪水,把两处渡口全部冲毁。在河南省渑池县东柳窝村半山腰的土坡上,至今还嵌着一方咸丰二年(1852年)当地村民的石刻,上刻“道光廿三年河涨至此”字样。石刻意在提醒后人,修建房屋不要低于这个位置。所幸陕州至渑池一带两岸皆是高丘,河水暴涨会淹没部分农田房舍,但不至于大面积泛滥。

  而下游的中牟九堡就不一样了。这一带地势低平,河水仅靠堤坝约束。一旦洪水达到了堤坝约束的上限,势必出现决口。

  据今《雁鸣湖镇志》记载,自明末至“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由于黄河多次决口,这一带黄河岸边有很多村庄被淹没。历史上曾有记录而明末以后消失不见的村庄,有今辛寨村南两千米处的了舍村、董沙河村,今丁村南1千米处的贺家楼村,今岳庄北侧的东小朱村,今韩寨村周围的庙岗、南岩、校家岗、刘寨、杨新庄,今万庄村周围的小程村、古城墙村、变杨祥村,今朱固村南边的谭寨村、圣水里、原敦里、大郭里、北岩保等十几个村庄。

  雁鸣湖镇如今有个东漳村,原名东张村。据说,清代时有位治河官员迷信,看“张”字左边的“弓”字部首上下开口,有黄河多处开口之嫌,所以变“张”为“涨”,把村名改成了“东涨村”,意思是用水“封其口”。咸丰年间,又有治河官员认为“涨”字也不吉利,有常年涨水之嫌,遂引经据典,又改村名为“东漳”。“漳”字原有“前高后低”及“遮挡”之意,以“东漳”为村名,其用意显而易见:一、期望河水前高后低,顺势东流;二、期望堤岸能阻挡河水泛滥。

  为村庄改个名字,当然阻止不了黄河决口。道光二十三年的洪水从中游奔腾而下,又一次在这里的九堡找到了出口。据《中牟县志》记载:“洪水所经之处,沙深盈丈,县东北沃土尽成不毛之地,县西北尽成沙碱荒滩。”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

作者: 鱼 禾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