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走近大河的行者

走近大河的行者

【字体:      】     打印      2022-04-23 15:05      来源: 黄河报·黄河网  
  李耀华先生与我素昧平生,是辗转通过友人结识的。之所以有此神交,是因为我们有过同样的经历——走近黄河源、走近黄河,用心写出自己所观与所感。
  然而,耀华先生的这部“日记”一旦入读,竟使我不能释卷,而且每每“光华闪耀”,令我热泪盈眶,内心驱使我写下一段段笔记,并缀之为以下文字。
  这是一部读之令人心潮澎湃的情感大作,这是一部展现万里黄河风光的油画手卷,这是一部中国三大阶地上生生不息民俗风情的细腻素描,这是一部独行者发自内心或狷狂或柔细的长歌短吟。
  读是稿,应知耀华先生是一位思想者。对自己将入花甲之年余生的前瞻,对母亲河千万年是是非非的考辨,对当今社会良莠不齐的甄别,对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作者在字里行间时时流露,不经意间,游记蕴含了深刻而又浅白的道理;只有沿着大河的荒野如此独步,思想才能如潮水般翻卷而至,只有寒夜闪亮的星斗,才能照亮疑惑不解的难题。
  读是稿,钦佩作者是一位诗人一样的苦行僧,或者说,是一位苦行僧一般的诗人。黄河自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沼泽中源出,滴露成溪,汇流成川,劈山跨原,九曲十八弯,一路奔腾入海。作者面对母亲河以及自己决绝独行的羊肠小道,自有“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的勇气和豪情,经历了“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的磨难,始终保持着“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的步履。作者内心的喜悦是这样的:我大步走在黄河堤岸上,目光在饕餮,心儿在歌唱。所以,此书虽然是一本日记,但是,其中包含作者半生的思想思考、数月考察黄河风土人情的白描以及对物与人诗一般的记述,是一部集思想性、可读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良著。至于书中所描绘的旖旎风光、讲述的曲折历险故事,毋庸我辈冗言,还是留给读者自己慢慢赏析吧。
  无论往昔还是今天,沿黄河或者其他山川大地行走的人有很多,但是,行能赏其胜、驻能记以文者,确乎不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游历山川是个人的行为,但是,往深里想,更多的还是隐含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精神追求,同时独行中就获得了一个无可比拟的硕大宝库,特别是其经受困苦疲乏磨砺而留下的文字,可谓字字珠玑、篇篇璋玉,将为不能行、无法去的人提供一点精神食品和形象指南,而且,随着岁月流逝,其著作中的白描,都将成为一个时代可感觉可研究的“化石”。从这一点来说,这是为社会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无论怎样,作者经历了千辛万苦,甚至九死一生,其获得之丰,其情感之真,都是其一生宝贵的财富,也是非常值得读者与之分享的。记得19世纪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其《亚洲腹地探险八年》中描述道:“岁月一天天逝去,摆脱掉对这万花筒般的庞杂纷繁的追忆,考察团里那令人愉快的时光愈发清楚明晰地进入了我的脑海。但见一群勇士兀立在辽远宏大、无边无际,与天地长存、似日月不朽的荒凉空寂的亚洲沙海上。寂寥无声的沙漠之夜,闪烁的星光下,从遥远的天边仿佛还隐隐传来一阵渐渐遁去的驼铃声。”
  耀华先生是一位独行侠,也是人类探险团中的一员勇士。他的行为、他的这部作品,就是那遥远天边不肯遁去的驼铃之声。其歌曰:
  南风送来清凉,
  林鸟放飞欢畅;
  彩云装饰着碧空,
  柳絮浪漫了夕阳;
  我沿着万里大黄河,
  走过了一村又一庄。
  真诚地希望,这种浪漫的情怀和笔触,能够感染每一位读者。(陈维达
编辑:时爽
作者: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