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花”开渭源别样红

“花”开渭源别样红

【字体:      】     打印      2022-04-19 15:20      来源:  

  渭源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也是古丝绸南路上的重镇。雄浑博大的渭河把周秦汉唐等十三家王朝推向了历史的巅峰,渭源则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承载地。

  “花儿”这一民间艺术是渭源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朵奇葩。

  “花儿”流传于甘、青、宁三省(区),是汉、回、藏等民族共创共享的民歌。它用汉语演唱,音律受羌、藏、汉、土、回族传统音乐的影响。“花儿”产生于明初,《古鄯行吟》曰:“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明代诗人高洪将“花儿”一词最早定格在中国的诗文中。

  渭源自古以来是西通河湟、南控巴蜀、东去三秦的战略要地,汉、回、藏、羌等多个民族在这片土地上游牧耕作,繁衍生息,“花儿”这一民间艺术成为促进民族融合发展的载体。明代诗人杨继盛《经渭水喜雨途中》曰:“随车甘澍南山遍,澈底清流渭水长。一路氓谣亲听得,福星高莅荷君王。”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渭源一带“花儿”盛行的情况。

  诗人刘仑诗云:“六月驱车塞外行,洮云渭水不了情。晚来更上层楼望,羌笛一声山月明。”渭源“花儿”分“洮岷花儿”和“渭河花儿”。地处西秦岭北支的鸟鼠山,是洮渭两河的分水岭。渭源境内洮河流域一带多为高山草甸,水草丰美,古为藏、羌之地,至今“洮岷花儿”盛行;渭河流域为黄土高原,是汉人聚居区,秦腔艺术成为主流,“渭河花儿”日渐式微。

  渭源县西部的麻家集镇,山清水秀,气候温和,民风淳朴,素有“小江南”之称。境内“花儿会”接二连三,有农历五月十八的塌崖湾“花儿会”、六月初六的高石崖“花儿会”。每逢“花儿会”,人们对歌串唱,热闹非凡。

  高石崖“花儿会”盛况空前。组织者先是用马莲绳拦路,能对唱者方可通过。人们在对歌的过程中,依据调令和唱法,分成不同的阵营,然后,边唱边在山间游转。令人称奇的是,有的群众目不识丁却妙语连珠。最后一道程序则是“敬酒告别”。

  “渭源是个好地方,高石崖花儿会年年唱,花儿漫歌九霄上,明年还在这里浪。”

  “花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表达了西北人深沉的情感,被誉为“大西北之魂”,是甘肃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尕马儿骑上下四川,路过着走了个渭源。身上的薄土脸上的汗,才知道阿哥的路远。”

  渭源“花儿”种类多样,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可分为“散花儿”“整花儿”和“叙事花儿”,表现形式有顺接式的“风摆柳”、并列式的“串木头”、回旋式的“蛇形路”等十余种。曲令主要有脚户令、白牡丹令、莲花山令、阿欧令、两叶儿令、三闪令等。“花儿”的主旋律是歌唱美好爱情,朴素、真诚,别有情趣,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渭源“花儿”彰显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在涵养社会风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渭源南部的“花儿会”又称“春台会”。人们唱“疯”了,浪(当地方言“浪”即“逛”)“野”了。前些年,“花儿皇后”汪莲莲与杨永红、祁肃兰、马壮福、马立辰等人,代表渭源参加甘肃省“花儿大奖赛”,拿下了团体第一的桂冠。

  近几年,当地文化部门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组织举办“花儿演唱会”“花儿大奖赛”等活动,大力弘扬厚重的传统文化,使“花儿”艺术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

作者: 何全文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