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一碗浆水面

一碗浆水面

【字体:      】     打印      2022-07-05 16:13      来源:  

  “消暑凭浆水,炎消胃自和。面长咀嚼耐,芹美品评多。溅赤酸含透,沁心冻不呵。加餐终日饱,味比秀才何?”

  这是清末进士王煊所写的《浆水面戏咏》。此诗道出了浆水面的绝妙之处——酸爽清凉,解腻开胃,正适合炎炎夏日。

  在面食荟萃的大西北,浆水面可能是很不起眼的那一款,它并不如臊子面、油泼面、炒拉条、蘸水面(裤带面)等声名在外。单单从价钱上就能看出,浆水面是多么得接地气,但它朴实无华的背后,却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

  相传楚汉相争时,西城(今河南省获嘉县境内)城中有一对姓刘的夫妇开了一家小面馆。一日,忽闻家中老人病重,小两口急回探望。丈夫把洗好的白菜存入缸内,然妻子又不小心把锅里的热面汤也给倒进缸里,便匆匆关了店门渡江而去。几天后,回来刚进店门,就见一老一中两位先生进店,喊着要吃面。夫妻俩称没有做臊子的肉菜,只有白菜,如能凑合的话就可以做。两位先生应允。夫妻俩去缸里取白菜,却发现白菜泡在一股带酸味的汤水里,青中带黄,酸里透香。将面条煮好,浇上酸白菜汤,淋上油泼辣子,端给客人。两人一尝,味道极好,连声称赞说,此面集酸、辣、香于一碗,又各续一碗。吃毕,老者道:“主公,没想到巡察西城吃了如此好吃的东西。”中年道:“此面做法称奇,西城人太有口福。”两人问:“这是什么面,好吃极了。”夫妻俩听了为讨欢心,便躬身说:“此面还未起名字,劳烦客人给取个名字吧。”老者顺嘴说:“浆水面。”夫妻俩连声叫好。后来打听得知,老者就是谋臣萧何,中年则是汉王刘邦。自此,“浆水面”在当地流传开来。

  其实,浆水面可以称之为酸汤面,只不过这种酸,并不是靠醋调出来的,而是由菜的自然发酵而成的“浆水”所致。

  所谓浆水,就是酸菜的汤汁——以包菜、芹菜、苦菜等为原料,在沸水里烫过后,发酵而成。浆水的做法很简单:找一口小缸或坛子,将蔬菜在沸水中烫过切碎,加入煮好的面汤,冷却后加“酸引子”(一般为旧浆水),盖上盖子避免杂菌,过两三天就能食用了。

  一缸成功的浆水是清澈透亮、略显淡白色,带着点酸香。直接舀出加少许白糖便可饮用——酸甜可口,消暑解渴。

  浆水需常吃常新,要不时加入面汤,叫做“拔酸”。浆水作为发酵类食品,是很“娇气”的,制作时不能沾一点油盐荤腥,温度不能太热或太冷,夏天要勤搅勤用,冬天要稍微加温。

  有了好的浆水,才能成就地道的浆水面。煮面,不能用细面条或者挂面,因为无法体味浆水面爽滑的口感。所以手擀面就挑起了浆水面的大梁,筋道,韧性好,有嚼劲。

  浆水面做法更加简单:取一盆清浆水煮沸,放凉;用炒锅放少许油,待油热放花椒数粒,炸出香味后,再炝葱花;倒入凉浆水中,加盐,调匀,撒上切成碎末的香菜,待用;用锅煮面,出锅过水,捞入碗中,浇上调好的浆水;在绿香菜上撒一小撮油炸的红辣椒丝。这样,一碗香喷喷“红花绿叶”的浆水面就做成了——看上去嫩黄柳绿,白龙荡漾,红油浮面,鲜香四溢,酸淳融融……

  吃浆水面,配菜是少不了的——虎皮辣子、蒜茄子、豆角,或再来一盘排骨……这才算是一碗完整的浆水面。吃着面条,品着配菜,喝着浆水……爽口清香,绝对算得上一种夏日里惬意的享受。

  在关中,一碗浆水面,贯穿着一个又个夏天。面与浆水的搭配,像极了男人和女人的搭配,男人如面,支撑着一日三餐的饥饱,而女人如浆水,调节着一日三餐的味道,更调节着一个家庭清新却不寡淡的日子。

  一碗酸中带甜的浆水面,以一汪泉水般的色泽,以一种谦卑的方式,在一代又一代的人精心调制中,养育着黄土地上朴实的人们……

  编辑:时爽 范江涛

作者: 马庆民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