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春到南国——品读冯唐的《活着活着就老了》

春到南国——品读冯唐的《活着活着就老了》

【字体:      】     打印      2022-03-10 14:54      来源:  

  新年后第一个晴日,合上冯唐文集《活着活着就老了》出门。

  这是最南端的城市,因为热爱,所以眷顾。

  从青秀山到南湖,一路清新,一路舒畅。假期的疫情,也随着回南天的细雨和乌云散去,没必要再去纠结了。

  总之,眼前的南国,万物皆安,春色在望。

  尽管公园还要扫码,犹如本是医学博士的冯唐,一不小心做了作家。出行和从业,有时就这样节外生枝。

  《活着活着就老了》其实是冯唐文集里的两篇随笔,都不及千字。好比进入南湖,在湖边遇见独自拉提琴的老者,只是南湖独树一帜的风景。

  不想再去品味老北京的胡同,因为心有归属,独有南湖。要说冯唐的自由、前卫和时尚,应该不及南湖疫情过后的颜值吧?

  南湖百看不厌,品读日新。冯唐的“胡同味”虽带幽默和调侃,但字里行间的那种深邃而老道,真的没有南湖的透亮和明快呢。

  南湖是健康的。透绿的水,葱郁的树,甚至跑步的人,都让人上进。至少可以想象吧,比如对环境的想象,对生态的满足,对活着的渴望。冯唐就不一样,他太过直接,他不仅想,而且写:“活着活着就老了”“肉体需要思想,思想需要歌唱”“在自家院子里拉屎放屁”以及“龟毛”“鼻毛”等,这么多难以启齿的语言,放到南湖洁净的人行道上,那是多么可笑和不齿。

  还好,冯唐成了作家,而不是24小时操刀的医生,作家可以不分年龄,可以嬉笑怒骂,甚至“胡言乱语”。

  关注南湖是因为初来南国,想找个能常去常新的地方。发现南湖便是。不过冯唐的随笔以前也关注过,但他的专著还真没欣赏过。

  在这座城市一直下雨的日子里,抽出了冯唐的《活着活着就老了》。要不是封面上的那句“我们彼此相爱,就是为民除害”吸引了我,我还真不知道怎么打发回南天的日子。因为天气和疫情,阻碍了我每天去南湖,只好将就着冯唐的任性,回顾着南湖的美景。

  南湖的惊喜,是碎步测量的。从跨湖大桥两侧,你会发现一个世界两个境界,往前,更想走远;往后,流连忘返。

  真的不像冯唐的作品,需要不断地跳跃性思维。因为他的文字,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而南湖,开始就是惊诧,越走越惊讶,等你转一圈,你一定是欣喜若狂。

  读冯唐随笔,不如走南湖。虽然冯唐随笔没啥主题,看着看着,也不会就此打住。说良心话,没有悬念的文笔里尽管有浓浓的思想和一些可以飞跃的想象,但南湖的小资,南湖的风雅,南湖的赏心悦目,足以让人不想其他。就等着自己被南湖吞噬,被南湖咀嚼。

  细细琢磨,活在作家的文字里,还不如泡在南湖的空气里。草坪上老年团的口琴演奏,人行道上的木鼓击打,广场上的青春舞步,座椅上的嬉笑孩童,哪处风景不让人感觉到幸福呢?

  所有的不幸和所有的不如意,都在南湖悄悄稀释。想着小时候活着是为了过年,成家立业后活着是为了过好年。年复一年后,突然醒悟前面的人老了,后面的人还小,然后心就瞬间紧张起来。这也是冯唐笔下的人间百态,但总觉得在徒增烦恼。看看南湖,也就想着应该抛开紧张的思绪,增添美好的愿景。

  就像南湖的环湖人行道,人来人往,跑步或者散步,让人来不及去想象活着会有多艰难,也不会在乎冯唐的“活着活着就老了”。

  你可以听听老者的琴声,多么委婉;你可以看看青春的舞步,多么激进。对大多数人来说,活着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身边人更有尊严地活着,或者是为了自己最终更有尊严地死去。南湖的人和景,都给了这个春天足够的面子。

  冯唐把生与死,绑架在“活着”的笼子里,本来对老不老无暇顾及,但沉浸其中,在理想和现实的构图里,总觉得活着真的没有那么简单。而南湖给了你答案,她就那么简单,给你清新的容貌,给你愉快的笑脸,给你动人的歌声,给你无忧而简单的世界。

  在南湖中醒悟,在南湖中自省。冯唐从隔代的审美以及“90后”语言堆砌式的码字中醒悟自己老了,我感觉完全没有必要。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的视觉和表达方式,只要身心健康,维持原有的道德观和严谨的表达形式又未尝不可。世界再怎么改变,只要基本的沟通方式不舍弃,还是能和谐的,是老了还是年轻着,心态决定一切。

  南湖的安逸告诉你,人的一生无外乎做好两件事,充当好自己的角色,展现出自己的本色。只要诚实,很多事情悟不透又怎样?只要不疯,又死不掉,于人于己都是莫大的欣慰。

  南湖永远年轻。树常绿,人常喜。只有冯唐的随笔,在随着时光的逝去,一切还都是以前。不过他也说得很有道理,许多年后,大多数人只是一个名字而已。

  逝去的是疫情,到来的是春天。

编辑:胡霞 范江涛

作者: 白开水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