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睢州坝:筑在明清黄河大堤上的“警示钟”

睢州坝:筑在明清黄河大堤上的“警示钟”

【字体:      】     打印      2022-04-12 15:15      来源:  

睢州坝潭坑

  在豫东民权县城北端,有一段明清时期的黄河大堤叫睢州坝。坝南有一个大潭坑,潭坑紧傍大堤,连接起来形似一口“警示钟”。

  民权境内的明清黄河大堤为何叫睢州坝?这口“警示钟”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为了揭开这个历史秘密,近日,笔者走进睢州坝村进行了实地探访。

  要探访睢州坝的来龙去脉,必须从民权县的来历说起。

  民权县建置虽晚,但历史悠久。民权曾分属睢州、杞县、考城,明清时期的黄河大堤属睢州管辖。1912年,睢州改州为县,今民权县境东、中、南部属睢县,东北部属考城县,西部属杞县,北部属兰封县。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年),军阀刘振华根据睢(县)、宁(陵)、考(城)、兰(封)、杞(县)五县交界处地广人稀之态势,建议在五县交界处建立新治。经河南省政府主席冯玉祥批准,划睢县北三区的七区野岗、八区王桥、九区孙六,杞县东北部五社,以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之“民权”为名,建立民权县,县治始设李坝集。1948年8月,商丘专区将原属睢县的龙塘划归民权县。1954年,考城县、兰封县合并为兰考县。1956年5月,原属兰考县的北关、顺河、程庄、褚庙、闫集、任庄等乡划归民权县。至此,民权县版图始定。

  说起睢州坝,不能不提及民权境内黄河故道的变迁及决溢。南宋高宗建炎二年 (1128年 )黄河南徙夺淮入黄海,流经现在的民权县。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迁入渤海。黄河每一次改道或决溢,都是一段哀恸、沉重、沧桑的历史。数百年来,在黄河的滚滚洪流中,流淌着黎民百姓的鲜血、汗水和眼泪。据《民权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民权县境内南北大堤四十五里,主流南翻北滚,致使河道不断更张。”南故堤,在今民权县境中部。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七月,有记载:“决仪封,漫口二十余,北岸水势全注青龙冈,曾两次堵合,均告失败。”后来,人们在兰阳三堡(今兰考县义王庄)以东,将南堤作北堤,增筑南堤,开引河,导水下注,至商丘七堡回归大河。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引河成。随着河床不断抬高,南大堤不时溃决,大堤以南地区屡遭淹没。黄河每次泛滥,都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

  清廷极为重视治理黄河。清顺治元年(1644年),沿袭明制,设置了总河。康熙亲政之后,亲笔将“三藩、河务、漕运”6个大字书写在宫中柱上,将河务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康熙之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诸帝无不重视治理黄河,一套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清代的黄河管理机构设置河、道、厅、汛、堡五级。河作为最高机构,由专官河督负责。山东和河南段称东河,起初,河督驻地设在济宁,后迁至开封。一般情况下,河督官居二品,若加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衔,则为从一品,高于一省的巡抚,主要负责黄、运两河的日常修守,通常以黄河为主。河督拥有直属军队,称为“河标”或“河营”。

  河之下设置管河道。各道设有道员,负责督修河务工程,兼掌钱粮出纳。道之下的机构为厅。各厅设有厅官,文职为同知或通判,武职为守备或协办守备。厅下辖汛,各汛文职为主簿、县丞,武职为千总、把总、分防外委和协防等。汛设有堡房若干,有河兵与堡夫驻守。

  道光年间曾绘有《黄河防险图》,非常清晰地标出河南段黄河两岸防御工事的设置情况,险工地点以及决口事件概况。基层管理机构“堡”密密麻麻地分布于黄河沿线。根据图中所示,河南段黄河两岸设置有厅、汛、堡三级管理机构。南岸有上南厅、中河厅、下南厅、兰仪厅。厅下所辖各汛,界址清楚。汛下各堡,按照从西向东的顺序用数字标识。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魏源在其《筹河篇》中记载:“凡南岸北岸,皆析一为两,厅设而营从之,文武数百员,河兵万数千,皆数倍其旧。”

  睢州坝的黄河记忆是悲壮的。清初,睢州坝的前身叫二堡。对于驻守在二堡的河兵和堡夫来说,嘉庆十八年(1813年)无疑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年份。这一年九月,据《睢州志》记载:“沁、黄二河暴涨,决睢州坝(原二堡)而南,州城东北伯党集等处,正当其处,至今尤有池塘,每霖雨则漂洋数十里。”其时,黄河如同巨龙一样摆动龙尾,一时间巨浪翻滚,瞬间将睢州坝冲出一道决口。继而,黄河巨龙又伸出龙爪,以洪荒之力把泥沙抛进激流中,在此留下深不可测的大潭坑。

睢州坝故堤

  这一年九月,天理教首领林清、李文成发动农民起义,率领教徒攻打紫禁城,史称“癸酉之变”。黄河决堤,加上天理教之乱,成了嘉庆皇帝心中之痛。为了维护统治,官府只顾镇压农民起义,无暇顾及治河。由于当年未能堵口、次年又未能堵口,致使黄河泛滥,土地被淹,房倒屋塌,灾民无家可归。据《民权县地名志》记载:“民权反映黄河泛滥的地名有很多。如庄内房屋仅剩一楼而得名的蒋坡楼村,仅剩一茬子而得名的绿洲街道办王叉楼村,被黄河水冲走五间楼而得名的王桥镇五间楼村,村陷于河而得名的孙六镇河里王村。”

  后来,睢州官员组织民众筑坝堵口,与桀骜不驯的黄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嘉庆二十年(1815年)二月十四日方堵住决口。二堡遂更名为睢州。后来,一些生意人来此定居,逐渐形成了一个村落。

  如今,黄河离开民权县境已有一百多年了,此刻,我们站在睢州坝潭坑前,仍能隐隐感觉到黄河惊涛决堤、泻地为潭的冲天气势。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奔腾不息的黄河,滋养着华夏大地,养育着中华儿女,但其桀骜不驯的性格,又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曾被称为“中华之忧患”。

  黄河改道北流后,民权境内的河床成为茫茫滩地。如今,经过一代又一代民权人坚韧不拔的治理,盐碱荒地终变良田沃土。

如今黄河故道美如画

  睢州坝是黄河故道文化露天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科技价值。坝坑相连形似“警示钟”的造型,无情地揭示了封建官吏失职渎职的行为。如今,在当地,仍然留传着治水官吏在此“面潭坑而思过”的传说。

编辑:胡少华 徐倩

作者: 文/瞿志君 卢彦林 图/闫鹏亮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