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两床棉被的故事

两床棉被的故事

【字体:      】     打印      2022-04-09 11:11      来源: 黄河报·黄河网  

  “开河渠,筑堤防,河东千里成平壤。麦苗儿肥啊,豆花儿香,男女老少喜洋洋。”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著名诗人光未然用这样的词句憧憬着人们开河筑堤、滋养田地的祥和景象。

  正是为了这样的美好愿望,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全面展开。

  2004年,山东河务局与黄委签下“军令状”,承诺于2005年全面完成山东黄河第一期标准化堤防建设任务。当年2月,济南河务局将整片工程划分为“三大战区”,一场大会战就此展开。

  已经退休11年的郭明福老人当时是济阳河务局工程处的一名机械管理员,也是标准化堤防建设的见证者和亲历者。那天,笔者去老人家中探访,再次谈起这段往事,老人沧桑的脸上难掩激动之情。

  2004年的11月中旬,离山东黄河第一期标准化堤防建设济南段最后完工期限越来越近,“第三战区”780万立方米的积淤固堤任务仍然时间紧、任务重。济南河务局当即从各区(县)河务局调集精兵强将,以最快的速度会战槐荫,为全面完成济南段建设任务展开最后冲刺。有着10年船长经验的黄委劳模郭明福,便是被抽调的骨干之一。

  那年的冬天异常寒冷,创山东18年来寒冬之最,风雪一场接着一场。然而,此时的槐荫段建设工地上却日夜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到处是如火如荼的施工场面。河道内,吸泥船一字排开,马达声隆隆作响,十几条输沙管道像一条条巨龙,从河道通往10千米外的淤背区。长堤上,随处可见忙碌的人群、穿梭拉土的车辆和往返作业的筑堤机械。

  由于管道距离长、压力大,经常发生破裂现象。人们背着工具包,带着铁丝、胶皮、电筒,拿着锤子、扳子、钳子,昼夜不停地巡逻,一旦发现漏水,立即组织抢修,紧张的气氛如同抗洪抢险。

  2004年11月25日,寒风凛冽,入夜后又突降小雪。此时,郭明福正在济阳工程处1号吸泥船的2号加力泵站内工作,眼看着外面雪越下越大,不住地叹气。

  加力泵的运转需要由一条直径6厘米的输油管道随时供油。郭明福清楚地知道,像这样的低温,很快就会让柴油冻住,机器停运。“当前工期这么紧张,咱还是老船长了,说啥也不能在咱这儿停了机器啊!”他焦急地想着,随即便开始用热水浇烫输油管道。可没过多久,油管内的柴油流速又缓慢下来。

  郭明福一边浇烫输油管道,一边看管机器,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看来用老法子是不行了。”他心想。顾不得刺骨的寒风,郭明福用最快的速度跑到附近百姓家中,“老乡,您能借我两捆玉米秸吗?”很快,玉米秸盖在了油管上,但仍未解决问题。

  咋办呢?心急火燎的郭明福四下环顾,忽然瞥到了自己的两床棉被。他灵机一动,把棉被包到油管上!说干就干,郭明福先将油管缠上一层塑料布,下面垫上玉米秸,然后迅速将自己的两床棉被包在油管上。就这样,郭明福忙了一宿,问题终于解决了。

  2004年12月22日,随着槐荫段积淤固堤工程的完工,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为一体的济南黄河堤防以气势磅礴的雄姿展现在了世人面前。继获得水利工程“大禹奖”之后,于2008年荣获中国工程建设领域的最高奖——鲁班奖,成为黄委首例。

  在黄河治理的漫长岁月里,就是这样千千万万朴实无华的黄河人,靠着无私奉献、奋力拼搏,共同铸就治黄丰碑。

编辑:仝瑶

作者: 文/柏颖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