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后土祠

后土祠

【字体:      】     打印      2022-03-29 15:15      来源:  

  我是踩着《秋风辞》的韵律,拜谒后土祠的。

  汉武帝刘彻在其晚年的一个秋天,率领文武大臣,乘船从夏阳东渡黄河至汾水,到后土祠祭拜时,挥毫写下了千古绝唱《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有了这首千古绝唱,有了汉武帝的顶礼膜拜,后土祠便声名鹊起。它是华夏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的祠庙,被国内学者誉为“国家祭祀大地之神唯一可考的肇始之地”。后来,百姓纷纷来到后土祠,祈祷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保佑全家健康平安、万事如意。1996年,万荣后土祠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土祠被誉为海内祠庙之冠、北京天坛之源,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由于黄河泛滥,后土祠多次被淹,只留下门殿及秋风楼。明清时期,皇帝在北京祭祀后土。又因后土祠地处偏僻,便门前冷落鞍马稀了。

秋风楼

  后土祠不大,但美景不少。

  拾阶而上,进入祠门,一眼就可以看到由山门与台子组成的“品”字戏台,据说这种“品”字戏台国内十分罕见。后土祠的山门,从正面看,和其他山门没有什么两样。但从背面看,却是一个过厅戏台。人们为了出入方便,平时将台板卸掉。每逢庙会唱戏,就把台板架在预留的孔眼上。上面演戏,下面供行人过往。每逢大祭,山门就被巧妙利用。人们搭上木板,山门与前面的台子组成“品”字戏台,三台戏可同时上演,足见祭拜场景的宏大。

  站在台下,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戏剧:帝王将相正襟危坐、文武官员微服私访、民间百姓诉说衷肠。尽管此时台下空寂,但不难想象往昔的热闹景象。

  历经沧桑的后土祠,其风格凝聚着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精华。正殿、献殿的石雕、木雕各具特色、精美绝伦。献殿上的琉璃饰品雄狮和大象,给人极强的动感。雄狮背着两个宝葫芦,昂首翘尾,阔步向前;大象内卷长鼻,驮着经卷,仿佛在向后土圣母游说。

  进了正殿,只见后土圣母端坐高处,双手合拢,仪态雍容。她笑容满面,一副慈母的样子。后土娘娘披着一块鲜艳的红布,许是生了孩子的妇女前来还愿给披上去的。再看殿内,墙壁上挂满了红布。在民间,老百姓更看重后土娘娘的送子神力。塑像前的大鼎内,插满了香,在一旁主持祭拜的是个淳朴的老农。几个人在老农“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的喊声中,恭恭敬敬地拜了再拜。祭拜后土娘娘与祭拜祖先没什么两样,这让人感受到了后土祠的民间化。

  秋风楼因《秋风辞》而得名,是后土祠的经典建筑。当初没有什么高楼大厦,建在黄河岸边的秋风楼高大雄伟,有“半截插在云里头”的盛誉。秋风楼下部为一高大台基,四周回廊,凌空横跨在一条东西走向的沟上。在周围沟梁的衬托下,秋风楼显得异常巍峨。据说,秋风楼原为五层,因建筑过高,被大风吹倒,现在这座秋风楼重建于清代同治年间,高32.6米,三层,斗拱密致,古朴精美。秋风楼周围有砖砌花栏,28根吊柱形态各异。台基东西各有横额,东曰“瞻鲁”,西曰“望秦”。正面门额上嵌有“汉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嗣”图。进入正面木门,迎面砖基上刻有“扫地坛”三字,相传楼基是轩辕黄帝祭祀大地之处。沿木制楼梯往上,二三楼各有汉武帝《秋风辞》碑刻一通,二楼的碑刻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镶嵌于墙内。三楼的碑为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镌刻,字体苍雄遒劲。

  站在秋风楼上,凭栏远眺,只见古老的大河如彩带一般,飘然而去……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

作者: 文/梁冬 图/吴金叶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