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子衿
青青子衿

青是一个很美的字,曹操在《短歌行》中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中表达了对贤良的渴求。
实际上,这句诗是曹操引用《诗经》里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纵然我无法去见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这穿着青衣的小伙子,给她留下极其美好的印象。
青衿是古代读书人的衣服,为什么不选别的颜色呢?青色到底是一种什么颜色?
古书说:“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青”是指草和未成熟作物特有的颜色。成语“青黄不接”,“黄”指成熟的颜色,“青”指禾木未成熟时的颜色。
人们称春天为青春,后来延伸,把人生最有生命力的阶段称为“青春”“青年”。古时的少年郎,穿青衿,可能有这个原因。
“青”,清爽而不单调,象征着坚强、希望、古朴和庄重,因而传统的器物选用青铜。著名的四羊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
其实青色到底是一种什么颜色,并不容易说得清,它是介于蓝与绿之间的一种颜色。
周杰伦的《青花瓷》:“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这是极美的句子。
今年春晚刷屏的“只此青绿”,灵感源于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十八岁的少年王希孟,大胆地采用“青”和“绿”两种颜料,绘就了千古名画。
画卷长近12米,气势辽阔,画中层峦叠嶂、逶迤连绵,有村野人物、舟船桥梁、亭台楼阁,布局井然有序,将秀丽山河绘于一卷,将青和绿用到了极致。
“青”这种颜料,是从哪里来的呢?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说“青”从蓼蓝草中提炼出来,但却比蓼蓝草更深。这种颜料,主要用来染布,如上面所说的“青衿”。
王希孟所用的青颜料,是从矿物中提取的。用矿物颜料染色称之为石染,石染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人们在山顶洞遗址发现了很多石染的石珠、兽牙等。《周礼》记载:“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
郑玄解释:“青,空青也。”说明当时人们用金石矿物来染色。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把绘画称为“丹青”。
我们的先人是比较喜欢青色的,你从“青”这个字是如何造出来的便可略知。
许慎《说文解字》:“青,东方色也。从生从丹。”青色在此与日升的东方“同构”,同样含有“生”之意,古人尚青表达的是人类与大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
古人尚青,在瓷器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景德镇陶录》记载:“自古重青品。唐曰千峰翠色,柴周曰雨过天青,汝瓷在宋烧者淡青色,官窑以粉青为上,东窑其色皆青。”
最美的瓷为青花瓷。青花瓷上色十分讲究,即便是青颜料,也有很多种,如回青、浙青等等。由于选料不同,最后呈现的青色便存在一定差异,最匀和的,才是最完美的。
古人尚青,还表现在遣词造句上,如“青天”,由“晴朗的天空”比喻为清官,宋代的包拯被誉为“包青天”。“青云”,由“高空的云”比喻为高官显爵,也比喻清高,如王勃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古典诗词中含“青”的句子更是不胜枚举,大多以“青青”叠词出现,如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王维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刘禹锡曰:“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青”字还常用来指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李商隐曰:“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青女”指掌管霜雪的仙女。又曰:“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指西王母的使者,这里指传递消息的人。黄巢曰:“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青帝”为古代传说中的司春之神。
真是说不尽的青色,青色所传达出来的柔和、安详、深沉、朴素,挥洒在笔墨间、凝固在瓷器上、织造在经纬中,彰显着东方审美中特有的典雅和沉静。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