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牛马年 好耕田——读赵炜的《黄河堤防简史》

牛马年 好耕田——读赵炜的《黄河堤防简史》

【字体:      】     打印      2022-04-07 16:59      来源:  

  辛丑年年末,一场鹅毛大雪悄然覆盖了中原大地。雪后初霁,天气晴朗,原野无垠。“牛马年、好耕田”,大自然似乎用雪的润泽来总结牛年的丰收并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平安顺遂。就在此时,河南河务局赵炜将他的又一部书稿《黄河堤防简史》的电子版传给了我,嘱我仔细看看,多提宝贵意见,并为此著写“序”。关于“序”的事,我未敢贸然答应,但是作为黄河系统的史志专家,赵炜先生的博学、勤奋、文笔练达,我是深知的。这部以堤防为主线的著作,仅书名便极大地吸引了我。壬寅赓续辛丑,过年的意味越来越浓郁,虎虎生威、如虎添翼、龙腾虎跃等吉祥祝福词语,在岁末年初时时跃入眼帘。于是,我在新年欢乐的气氛中,开始一页一页地品读《黄河堤防简史》这部约20万字的专著。

  这是一部浓缩的治黄史。在没有文字记载之前,人们口口相传的,除了日常生存必需的技能外,关于洪水的记忆,中西方文明多以类似神话的传说保存下来。西方的挪亚方舟,说的是地球另一侧的人们是如何逃离洪水的;而在东方,无论是大禹还是大禹之前的共工、鲧,都是在努力顽强地与危害人类的洪水灾害做着抗争。他们筚路蓝缕,坚韧不拔,进行各种探索和实践,共工“壅防百川”,鲧“鲧障洪水”,大禹“疏川导滞”等。《黄河堤防简史》这部著作,从童年记忆中的洪水开始,从共工治水开始,从中华民族文明史初创开始,春秋战国、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康乾盛世……一路娓娓道来,一直讲到清末黄河最后一次大改道。这里面,系统叙述了人们“跑、壅、堵、障、疏、分、束、综合治理”等措施。这些措施,有成功的辉煌,也有失败的黯淡,而更多的是管中窥豹,透过这些实践探索,了解古人先贤对这条最为复杂难治河流规律的不断认识,感知母亲河滋养两岸文明发展的步伐,表现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让读者汲取营养,精神为之一振。

  全书贯穿着读史之思辨。赵炜是黄委为数不多的始终从事治河史志研究的学者,用学富五车来形容他的学问渊博,似乎也不为过。他善于学习,勤于思考,融会贯通。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引经据典;总结概括故事时,见解独到。比如,在叙述堤防溃决的原因时,既指出客观条件之制约,又挖掘人为因素之喟叹,较深入地分析了堤防与人防的内在关系。在讲述历史上“水”与“堤防”互利互用之关系时,写道:“变革的代价是巨大的,也是残酷的,是在战歌声中进行的。河流山川既是战争的舞台,也是战争的工具。为了富国强兵,谋水之利,河流、湖泊的开发利用成了首选目标;为了战役的胜利,审时度势,利用山川形便,河流又成了战争的重要帮凶。”正应了古人所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除此之外,书中还较多地讲述了关于黄河的一些学说悬案,耐人寻味,如讲东汉王景治河,史上有“十里立一水门”之记载。但是,如何“十里”便“立一水门”?语焉不详。对此,作者淘尽所读所研之史书,为之描述分析,终留下悬念,让读者自己去考证。

  本书在叙事方面,既见事,也见人。作者通过本书若干历史事件,用文字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以史为鉴,以历史中正反面人物为例,警示后人做人做事必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读治河之史,不同之书有不同内容,而今之《黄河堤防简史》,作者旁征博引,笔下游刃有余。书中人物从帝王将相到饱学之士再到布衣百姓,笔墨或浓或淡,几乎无所遗漏。我想起人们常说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生活从来都不容易。”而那些借治河之机,贪污公帑、昏庸懒惰之辈,也被这爱憎分明的春秋铁笔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撰写一部动辄数十万言的书,过程之艰辛是难以描述的。从构思、查阅史料、历史事件考证到书稿初成,再雕琢,赵炜不知费了多少工夫,白了几缕青丝,最终,他呈现于我们面前的,竟是这样一部以史为鉴的黄河简史。读之如黄河浪涛之汹涌澎湃,感慨万千。好在牛年是收获之年,作者春之耕耘,伴随着秋之狂飙,硕果落地,让读者尽享读史的甘醇美味。

  让我们静听寅年之虎啸吧!

  编辑:胡霞 范江涛

作者: 陈维达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