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野 逸

野 逸

【字体:      】     打印      2022-03-01 17:40      来源:  

  野逸,是一种生命态度,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境界。

  野逸,让人想到荒野,想到田园,想到绿树婆娑、秋风清露,想到溪流潺湲、鸟语花香,想到空中的飞鸟、飘逸的白云……

  总之,野逸,就是飞在大自然中的一只快乐鸟儿。

  野逸的人,抱朴守拙,追求素简。田野中,筑几间茅屋,置几亩薄田,即可安身立命。他们,喜欢的是门前的溪流和屋后的榆柳。这里的清晨,清露瀼瀼,花香弥漫一院;这里的夜晚,朗月高照,清光弥散,一院清凉。

  劳作累了,即可采摘自家种植的菜蔬,素油清炒,小酌一杯,酌而思之,内心一片安宁、一派祥和;或者,煮粗茶一壶,缓缓饮来,看飞鸟过院,看白云飘临,心悠悠,思悠悠,乐亦悠悠。

  野逸,可以成为心中之境。

  郑瑄《昨非庵日纂》,有一段文字,最能传达野逸之趣。

  在他的笔下,环境美好,行为闲适,日子从容,人情素朴,情趣盎然,画意彰彰,尽显野逸之美。

  郑瑄,将理想变成现实,一向都有野逸之追求。更多的文人,则只能将野逸之追求,变成一种文化上的寄托——寄托于诗、寄托于画。

  于是,就有了大量的田园诗;于是,就有了一幅幅野逸图。

  田园诗,多多,毋庸赘述。

  有趣的是,许多野逸图融入了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其人其事,多与野逸相关。《商山四皓图》,指避秦乱而隐居商山的四大隐士: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采薇图》指伯夷、叔齐的故事。《东篱赏菊图》和《溪山渔隐图》与陶渊明有关。《江岸听琴图》,则是指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所谓“高山流水遇知音”,是也。其人,多为隐者,以自然为家;其事,多风雅可赏,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因此,在中国历史中,野逸,亦可谓一种文化传统。

  可是,野逸,亦是大为不易的,并非所有的人都有野逸之趣,都能做野逸之人。追名逐利的人,野逸不了;蝇营狗苟的人,也难以野逸;耽溺红尘之人,就更不会去野逸了。野逸,需要一种高蹈的胸怀,需要一种淡泊的心志,更需要有一颗自然之心。只有走向自然、贴近自然,才能抵达“天人合一”的境界。

  因此,可以说,野逸的极致表现,其实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胸襟开阔、脱略放达、返璞归真、任性自然、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编辑:胡少华 郑梦玥

作者: 文/路来森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