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银杏

秋天脱去草木的戎装,山野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枫树举起火红的火把,银杏展开金黄的旗帜,松柏换上墨绿的铠甲……古老的青泥岭如一幅油画一般璀璨。
素有“秦陇屏障,巴蜀咽喉”之称的青泥岭,因“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而闻名。这里不仅有诗仙李白“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赞叹,还有诗圣杜甫“微月没已久,崖倾路何难”的感慨。一千多年过去了,虽然现代交通。已经让“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天堑变通途”了,但沿途中突兀峥嵘的山体和高耸险峻的山峰,仍让人感受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青泥河就像一条不安分的小龙,与高大威猛的青泥岭做着围堵游戏。纵有千般强悍,但围追堵截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青泥岭没有堵住青泥河,却把自己折腾得九曲回环,让行经此处的旅人饱受脚程之苦。大唐开元年间,默默无闻的李白离开蜀地,开始他的逐梦之旅。在途经青泥岭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经久传诵的《蜀道难》,赢得了太子宾客贺知章给予的“谪仙人”称号。
循着时光的步履,沿着李白的足迹,我们在陕西省略阳县白水江镇的青泥河小学,遇见了李白手植的银杏树。
传说当年,天资聪慧的李白随父入蜀,有感于蜀道崎岖艰险,旅者多入歧途殒命,便与父亲从成州(今甘肃成县)开始,一直到兴州(今陕西略阳县)境内的青泥河,每隔一段栽两颗银杏树作为路标,以引导旅客前行。又有一说,李白当年由碎叶随父入蜀,途中夜宿济善寺,也就是今天的青泥河小学。方丈见李白奇才之相,在次日离别时,恳请李白为寺内种下两棵银杏以作纪念。还有一说,这两棵银杏树,高为李白所栽,矮为54年后杜甫所植。高的枝繁叶茂,狂傲不羁,飘逸洒脱,形如李白。矮的朴实敦厚,老成持重,貌似杜甫。不管传说如何,都指明这里的银杏与李白有关。据专家考证,这两株银杏树距今已有1300多年。从树龄上推断,可以确信是李白时代所植。
时光湮灭了人事,银杏却见证了历史。虽然济善寺已被青泥河小学代替,但两棵苍老的银杏树依旧能唤起人们心中的沧桑之感。
适逢周末,学校里空寂无人。进入门内,只见两树相距8米,西边雄树高达28米,茎围7.8米,需8人手拉手才能围住,铺天盖日。主干气宇轩昂,像一柄利剑直刺苍穹。最奇异的是,树上还寄生了一株碗口粗的岩桑,形成了树生树的共生奇观,被当地人称为“银抱桑”。东边雌树高17米,茎围1.5米,端庄优雅。虽经千年,两棵银杏树依旧生机盎然,被列入陕西十大古树名木名单。
我曾在贵州福泉拜访过世界上最大的银杏树,也曾到山东郯城参观过中国银杏之乡,还在北京鲁迅文学院捡拾过银杏果,但是当我看到这两棵银杏树时,仍被它们顽强拼搏、相扶相携的精神给感动了,不禁感叹相伴的不易和生命的伟岸。
我仔细地端详这两棵树。深褐色的树身疏朗端庄、高大挺拔,枝干虬曲苍劲、气势雄伟,暴发出一种巨大的力量。我知道,那是与逆境顽强抗争的生命力,那是勇敢活出自我的生命力,那是豪放洒脱追求自由的生命力。这种气场多像千年前的李白,虽然命运不济、仕途不顺,仍蔑视权贵、狂傲不羁,活出了潇洒、浪漫与坦然。
我仔细审视那一片片叶子。吸饱阳光的银杏叶,已经被浸染成金黄色,片片透亮,阳光一照,更加耀眼夺目。那叶形似纹理清晰的扇子,随风舞动,犹如万千淑女坐在枝头,甚是壮观。在秋风横扫下,这一切开始散场。簌簌飘落的银杏叶像一个个身穿黄裙的仙子,随风翩翩起舞。一片接一片,一叶连一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黄金毯”。叶片虽薄,却写满了秋天的诗作。
当地人把这两棵银杏树奉为李白的化身,看见它就如同见到了当年的李白。它朴素高傲,既向往天空又挚爱大地。每年,学生们都会捡一片银杏叶作为书签,他们坚信,有银杏叶的相伴一定学业优秀。郭沫若曾把银杏树喻为“东方的圣者”和“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看着这两棵地处偏僻,而“与天地参、与天地化、与天地合”的银杏树,我更是读懂了李白。虽然在朝堂之上没有出人头地,却将名字刻在了山川大河间,流芳百世。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