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双向奔赴”
——黄河流域首个水利工程水文化建设省级地方标准编制纪实

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双向奔赴”

【字体:      】     打印      2025-07-26 10:39      来源: 黄河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黄河流域孕育了灿烂的水文化。如何让现代水利工程承载文化记忆、彰显时代价值?近日,由黄委主编的黄河流域首个水利工程水文化建设省级地方标准——《水利工程水文化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由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为这一课题提供了“河南方案”。

时代呼唤:水利工程需要文化赋能

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中极具光辉的文化财富。以治水实践为核心,积极推进水文化建设,是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水利部深入挖掘水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出台一系列制度文件加快推进水文化建设。2021年印发《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提升水利工程文化内涵”,要求“积极推动制定国家、行业水文化建设方面的规范或标准,鼓励社团和地方出台水文化建设领域的相关规范或标准”。2022年印发的《“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进一步强调“在水利工程建设各环节融入文化元素”,并部署编制水利工程与文化融合建设的标准与规范。

作为国家水网核心区,河南正加快构建“八横六纵、四域贯通”的现代水网体系。《河南省四水同治规划(2021-2035年)》对水利工程与文化融合提出明确要求,“立足流域区域治水兴水的文化特色,深度挖掘水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结合涉水工程,打造水文化载体,保护传承弘扬特色水文化,助力现代化河南建设”,为地方实践提供政策指引。

标准是政策落地的技术支撑,也是文化融入工程建设的制度保障。黄委党组成员、机关纪委书记王乃岳指出:“水利工程亟须通过标准化手段,确保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使其成为水文化传承弘扬的重要载体。”

为此,黄委主动探索水利工程与文化融合建设的标准化路径,于2025年2月编制印发《黄河工程与文化融合建设指引》,并于2025年6月底针对河南省编制完成《导则》。

这一系列制度标准的制定,正是为了在水利建设中注入文化灵魂,实现工程与文化的协同发展。

编制标准:精益求精的匠心之路

一颗种子经过精心培育才能破土而出,逐渐成长为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导则》的编写过程,便是从“破题”到“标杆”的匠心实践。

“当时在全国范围内,省级层面只有广东出台了水利工程与文化融合的技术标准文件,黄河流域相关技术标准还是空白。”黄河设计院生态院副总工程师、《导则》主要起草人赵楠表示。

“要为黄河流域蹚出一条路子来”,成为黄委编制组成员心中的一股劲。

2024年1月,黄委启动标准编制工作,成立由黄委领导挂帅的编制组。团队由20名专家组成,分别来自黄委及河南省相关规划设计单位、科研机构,涵盖水利工程、文化研究、景观设计等专业领域。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编制组一方面深入河南水利工程一线,查勘水文化建设现状;另一方面专程赴江苏等先行地区,学习外流域成熟经验。同时,全面梳理水利、文化等领域政策文件、技术标准,打牢《导则》编制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

此外,编制组还组织召开数十次研讨会、咨询会,充分征求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及地方政府、建设管理单位的意见,确保《导则》既立足河南实际,又具备行业前瞻性。

2025年1月,《导则》进入送审、报批阶段。河南省水利厅组织专家对标准开展行业审查,评审专家认为,“《导则》结构、要素、内容完整,层次分明,关键条文内容的确定和依据准确合理,具有广泛适用性和较强操作性”。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作为行业监管部门,对《导则》立项、编制、评审、实施全过程进行科学管理和指导,严格把关技术质量,并于2025年6月面向社会公众正式发布《导则》。

河南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导则》作为我省水利领域聚焦水文化建设的地方标准,填补了该领域标准化建设的空白,具有开创性意义。该标准的实施将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推动水文化传承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创新突破:亮点纷呈的“行动指南”

经过1年半的反复论证、修改完善而最终出台的《导则》,究竟有哪些核心优势与独特价值?

《导则》共有10个章节和2个附录,从总体原则、内涵挖掘与空间布局、水工建筑物水文化建设、场所设施水文化建设、水文化活动与品牌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对水利工程水文化融合发展作出了规范引导与具体细化。

可以说,这是一部兼具创新性与可操作性的“行动指南”。

深度融合地域文化特色。河南是我国唯一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导则》提出要重点挖掘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南水北调文化、淮河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建议将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融入工程建设,形成具有地域辨识度和时代精神的文化标识体系。

创新空间布局与文化表达形式。空间是一方等待雕琢的璞玉,布局则是那雕琢的巧手。针对不同类型工程,《导则》提出精准化空间布局方案:点状工程强调工程主体与附属设施文化定位、文化功能的统一;线状工程注重沿线关键节点的风格协调与多样表达;面状工程着力构建“串珠成网”的文化叙事体系。

在文化表达上,《导则》对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及场所设施,鼓励通过坝体装饰、堤防慢行系统、闸墩造型艺术化等不同表现方式,使水工建筑物本身成为文化载体;特别倡导VR、AR等数字技术应用,打造沉浸式水文化体验场景,实现传统与现代展示手段的融合创新。

保护与活化利用水利遗产。《导则》提出水利遗产要“分类保护、功能延续”。对仍发挥功能的水利遗产,保持原有功能、布局、特征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通过设立标识、维护加固等措施实现“活态传承”;对已丧失功能的遗产,通过修缮提升、环境整治等原址保护措施赋予新的文化价值。《导则》还特别强调,新建工程须避让遗产分布区,守护治水文明印记。

水文化建设运行,离不开资金保障。《导则》创新性提出将水文化建设投资纳入工程总体投资框架,提出与主体工程、附属设施、环境景观相关的文化建设费用可按项目划分计入相应工程投资,从源头上解决水文化建设资金问题。同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公益活动等方式参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资金保障模式。

……

“《导则》立足河南一点、面向黄河一面,作为黄河流域首个水利工程水文化建设省级地方标准,将为黄河流域水利工程水文化融合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黄委办公室原巡视员、研究员侯全亮表示。

2025年9月22日,《导则》将正式实施,为河南省及黄河流域水利工程水文化建设掀开崭新篇章。

“下一步,黄委将持续推进黄河水文化制度建设,逐步形成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水文化提供有力制度支撑。”黄委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

在标准化制度引领下,水利工程必将从“功能水利”向“文化水利”转型升级,成为承载治水记忆、传播水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为子孙后代留下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财富。

(图片由黄河设计院提供)

作者: 记者 王静琳 通讯员 夏厚杨 齐欣然    责编: 时爽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