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留住东银铁路的记忆

留住东银铁路的记忆

【字体:      】     打印      2021-08-31 15:37      来源:  

  它,为守护沿黄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生。

  它,见证了人民治黄的伟大业绩。

  它,奏响了黄河铁路人艰苦创业的奋进凯歌。

东银铁路手绘地图

  东银铁路的“东”,指东坝头(属兰考);“银”,指银山镇。这段铁路起于银山,止于东明县霍寨,属于窄轨铁路,共铺设轨道183.6千米。1972年开始施工,1976年投入运营,1995年完成拆除,主要用于防汛石料运输。在滚滚的时代浪潮中,东银铁路肩负神圣使命,为山东治黄事业立下汗马功劳,是保护沿黄人民的重要生命线。

  黄河东银铁路文化展馆位于东平县银山镇,依托银山火车站而建。2020年12月,展馆竣工,向后人展示了一条为母亲河而生的铁路,留下了一段山东治黄儿女艰苦创业、拼搏奋斗的光辉历史。

继往开来 重温峥嵘岁月

  2018年11月,秋末冬初,落叶纷飞。黄河东银铁路文化展馆在东平县银山车站旧址的基础上开工建设。

东银铁路展馆建设前

  “2018年1月16日,我到石料供应处调研,发现原银山火车站的站房保留完好,后来经过局党组会议讨论,一致同意复原银山车站,建设黄河东银铁路文化展馆,再现铁路原景,复活那段尘封的历史。”时任东平湖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汉新告诉我们。

  该局成立了黄河东银铁路文化展馆建设领导小组,研究《黄河东银铁路文化展馆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定位设计、施工建设、展陈布置、环境绿化、安防监控等任务和建设工作推进时间表,参建人员紧抓节点、抢抓进度、勠力同心、压茬推进展馆建设任务。

  “东银铁路虽然没有了,但黄河职工的精神不能忘、铁路所做的贡献不能忘,我们有责任把它扛起来、传下去。困难只是暂时的,想办法克服困难才是我们应该做的。”该局防汛石料供应处副主任张民说。

  面对经费紧张、人员少、修复难度大等困难,建设人员加班加点,一人分饰多角,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为吸取开馆办展的先进经验,该局组织人员奔赴中国铁道博物馆,河南郑州黄河博物馆、平顶山博物馆,山东菏泽档案馆、东平博物馆实地取经,邀请相关专家与技术人员开展座谈,反复论证修改方案,不断打磨设计图纸,及时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搜集史料

  按照“修旧如旧、忠于历史”的原则,展馆建设保留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砖瓦房原貌,以历史为依据,结合现代多媒体展示手段,再现东银铁路二十多年来的风雨历程与辉煌成果,还历史之真、展精神之魂、传文化之薪。

  寒来暑往,日夜兼程。建设项目的轮廓在一场场头脑风暴、一次次通力合作、一夜夜伏案梳理、一日日踏实苦干中逐渐构建起来。

  2019年9月,建设面积共1360平方米的黄河东银铁路文化展馆挂牌开馆。展馆分两个展区,主展区是老物件展陈,有文物130余件,照片200余幅;副展区是在原站长室、站务室、值班室的基础上修缮改建的办公场所。

建成的东银铁路文化展馆

展馆一角

复原后的站务室

  在垂柳的掩映下,青砖红瓦的文化展馆格外引人注目。开馆后,参观人员络绎不绝。东银铁路的老职工纷纷前来寻根,他们感慨地说:“铁路拆掉后,大家被分流到各地,再次回到银山车站,就像回家一样,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

提升建设 触摸历史掌纹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得到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2019年底,黄河东银铁路文化展馆被山东河务局评为首批“山东黄河文化建设示范点”。2020年初,该展馆先后被列入黄委“治黄工程与黄河文化融合示范点”和水利部“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示范点”建设项目。

  在新的形势下,黄河东银铁路文化展馆的提升建设迫在眉睫。

  2020年初,东平湖管理局抽调专人负责治黄工程与黄河文化融合示范点创建工作,立足已建成的展馆主体部分,研究实施方案,重点实施展馆外部环境提升、展厅内部建设、文化内涵挖掘等项目建设。

主展馆

  文物作为见证历史的活化石,是展馆的灵魂所在。“展品收集是文化展馆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困难最多,耗时最长。”该局防汛石料供应处办公室主任毕于磊说。

  挂牌开馆前,东银铁路的老职工郭正德无偿捐赠了《东银铁路局行车组织规则》、路线图、工作服、食堂饭票等70多件实物和100余张老照片。此外,井维达、张纯健等职工也主动捐赠了老式电话机、手摇计算机等老物件。

   

  展品陈列

  为持续丰富馆藏物品,该局再次开展了“历史记忆·辉煌铁军”老物件征集活动,进一步明确了老物件征集内容、要求、对象、方式、联系人等,利用公众号、微信群等方式,积极传播征集信息,共搜集到150余件展品。

  为丰富充实展板内容,该局组织工作组赴山东省档案馆、黄委档案馆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走访多位退休职工,通过微信群、电话等方式多方搜集。他们花费了两个月时间,充实了10块新展板,大大增加了展览面积。

  “铁路建设前期的几位主要领导均为地方干部,后来又调回地方工作,多数人已经过世。我们通过网络搜索、打电话进行联系,辗转多地,多方打听其家人联系方式,历时3个多月,终于把历任全部主要领导和黄委劳模的资料收集完毕。”参与提升建设的退休职工张吉勇介绍。

  在东银铁路原局长曹金钦家中,老人一边翻阅老照片,一边向工作组人员讲述当年东银铁路建设、发展过程中轰轰烈烈的故事,讲到动情处,大家都十分感慨。

   

银山车站老照片

   

拉满石料的火车

  为生动展现东银铁路历史,该局又组织编写了东银铁路纪录片脚本,先后派人员赴济南、淄博、德州等地,采访了多位老领导、老职工,请他们讲述有关东银铁路的故事。该局人员认真挑选素材,精心剪辑制作,反复修改,圆满完成了纪录片《一条为母亲河而生的铁路》。“通过制作纪录片,我们对东银铁路的认识更深了,也更立体了。如果不是实地拜访多位老同志,很多故事都会被遗忘。”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

  张民说:“收集机车的难度很大。我们得知河南省豫南水泥有限公司矿山内拥有同款机车,赶到现场考察,却发现机车外观损毁严重,不符合展陈要求。随后,又多方考察,终于在浙江金华成功定制,并于12月底安装完毕。”

新建机车和轨道

  一辆机车,双线铁轨;一张照片,一串故事。在众人的努力下,2020年底,黄河东银铁路文化展馆提升建设全面完工,东银铁路的历史穿越时光隧道,鲜活地映入眼帘……

以史为鉴 勇担时代使命

  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穿过平整开阔的林荫道,拾阶而上,步入黄河东银铁路文化展馆主展厅,映入眼帘的是印有“东银铁路”四个金色大字的机车车头,象征着承载新的使命东银铁路正迈向美好未来。

  展室内,沙盘模型小火车与声光电技术结合,生动再现了东银铁路沿黄河大堤蜿蜒前行的情景。《兴建缘起》《规划设计》《初期建设》《管理运营》等展板图文并茂,展示了东银铁路不平凡的运行历程。铁路施工线路图、铁轨扳道器、打字机、工作服等展品,再现了老一辈治黄人砥砺前行的足迹。

  展馆外,挺拔俏丽的红枫迎风招展,海棠、樱花、紫薇争奇斗艳。洁白的文化墙上,一幅巨大的东银铁路图瞬间把人们带回难忘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

  “那一刻,我必须往前冲,因为我是站长,因为我是党员!”今年6月24日,以东银铁路为背景的《黄河的黄,铁军的铁》情景剧在东平湖管理局机关会议室举行首演,剧中的5名主演、4名群演均为东平湖管理局职工。该剧真实讲述了花园口出现特大洪峰,东银铁路向鲁西南沿黄5个修防段紧急运输石料的故事。生动的剧情和真实的情感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热烈的掌声一次次响起……

  人民治黄75年,是一代又一代黄河儿女守护大河安澜的逐梦之路。黄河东银铁路文化展馆挖掘传承了黄河文化,弘扬了黄河精神。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逐梦新时代,建设幸福河,这座镌刻着东银铁路记忆的展馆,正伴随着建设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在人水和谐的母亲河边,绽放着更加璀璨的光芒!

图片由东平湖管理局提供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

作者: 孙涵哲 毕于磊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