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光照亮治河之路
文化之光照亮治河之路

在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有这么一句俗语:“一部武陟志,半部治黄史。”
武陟,殷商旧都、中州古邑,从古至今,与黄河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武陟第一河务局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号召,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起,让厚重磅礴的黄河文化绽放出时代的光华。
留名青史 首战堵复大樊口
“您现在看到的,是大樊堵口纪念广场。堵复大樊口门,是人民治黄以来首次堵口,意义重大,更是武陟人民治黄首创精神的代表……”
随着讲解员引人入胜的解说,一座绿意盎然的休闲广场展现在大家眼前。这便是地处武陟县城西10多千米的大樊村旁、位于沁河左堤三阳班组附近的大樊堵口纪念广场。
在广场建设之初,武陟第一河务局就将大樊堵口的首创精神融入其中,通过历史老照片、人物传记、事件全貌介绍等多种方式,依托武陟丰富的黄河文化内涵,致力于打造一个健康、绿色,集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纪念广场,使周边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黄河文化熏陶。
如今,大樊堵口纪念广场已成为附近村民纳凉、休憩的好去处,养护职工在工作之余,也会在凉亭歇息修整。来到这里,你会感觉一股结合了历史传统和新时代水利精神的文化之风扑面而来,充分领略到黄河文化的魅力。
培根铸魂 杨庄改道忆安澜
“杨庄改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治黄的神来之笔,挡住了1982年百年不遇大洪水,避免了极大的人口、经济损失,这个纪念亭建得好啊……”一位居住在附近的老人,在杨庄改道工程纪念亭前流连,赞叹着馆内丰富详实、还原历史原貌的展品,久久不愿离去。
杨庄改道、1982年大洪水,是老一辈武陟人夙夜难忘的深刻记忆。近年来,武陟第一河务局将杨庄改道工程纪念亭改建成集传承黄河文化、弘扬法治精神为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展示武陟治河文化的综合纪念馆。该馆共有两层,一楼展厅以杨庄改道工程纪念碑为依托,将黄河文化和法治文化融合展示;二楼展厅为治黄文化展览室,通过黄河沙盘、历代治河方略展区、多媒体展区、艺术作品展区等多个区域,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展示黄河文化。
2020年,该馆荣获“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称号。
旧木逢春 治黄遗物换新颜
“这个石制工具叫碌碡硪,身装木把,硪辫,一般是6人拉打……旁边这个,因为上下两头粗、中间细,形状像旧式台灯,所以叫台灯硪……”
说起机关二楼展览室的“黄河老物件”,武陟第一河务局干部职工如数家珍。老式走马灯、手摇式磁石电话机、通信载波机、油锤……讲解间,在他们眼中闪烁的,是对治河先辈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敬仰;在他们心里沉淀的,是对黄河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
该展览室是武陟第一河务局经过征集史料、收集“黄河老物件”,历时一年精心打造的,由党建引领、悬河起点、黄河防洪等9个部分组成,通过不同时期数十件(幅)实物照片和图表,展现了武陟丰厚的黄河历史文化资源,展示了武陟历代黄河人艰苦创业、默默奉献的精神风貌和人民治黄事业的成就。
将黄河记忆搬进身边,把黄河文化融入日常,是该局打造黄河展览室的初衷和一大亮点,也让那些尘封几十年的“黄河老物件”,重新焕发出熠熠夺目的光彩和生命力。
实景再现 号声响彻嘉应观
嘉应观,始建于雍正年间,集治黄行宫、河道衙署、诸神河庙于一体,是黄河流域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清代皇家风格建筑群之一。
黄河号子,发源于治河实践,唱出黄河惊涛澎湃、万马奔腾的气势,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览数百人在黄河岸边齐劳动的壮阔景象。
恢弘沧桑的古迹、嘹亮高亢的号声,当这二者相遇,又能碰撞出怎样魅力四射的火花?
近年来,武陟第一河务局依托自身优势,与嘉应观合作开发“黄河号子实景表演”,将古建筑群与热情似火的黄河号子有机融合,带领游客踏上黄河文化体验之旅,探索出一条协同发展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新路子。
下一步,该局将全面建成黄河通信展厅,谋划老房台文化广场、御坝治河碑林等文化基地建设,在北围堤打造抢险纪念碑、纪念广场,在木城班组打造治黄方略展示馆;加强大堤文化建设,将生态美学、治河理念、黄河文化、党建示范和法治宣传融入工程建设管理;选树先锋榜样,展示当代黄河人的风采……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润毓千年,终绽华章。武陟第一河务局将继续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己任,攻坚克难、行稳致远,让黄河文化之光照亮治河前行之路。
编辑:刘丛 范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