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的红色记忆:杜八联革命纪念馆
黄河岸边的红色记忆:杜八联革命纪念馆

初夏时节,走进济源市坡头镇泰山村,山上的杜八联革命纪念馆在绿树掩映下,庄严肃穆。“忠勇结成杜八联,壮烈创建小苏区”两行大字镌刻于纪念碑上,述说着峥嵘岁月里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
杜八联东起留庄,西至桐树岭,东西长约10千米,南北宽约9千米,辖蓼坞、桥沟、泰山、祖师庙、毛岭、连地、马住、留庄8个行政村、40余个自然村,人口万余。这里是南下中原、北上晋陕的重要通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1937年,杨伯笙、史向生在家乡杜八联组建了中共济源县委领导的第一支群众武装——杜八联抗日自卫团。抗日战争期间,杜八联沿黄北岸数十个村庄结成联防,形成了巩固敌后抗战“小苏区”。杜八联人民同日军作战数百次,护送干部200余人渡过黄河,先后有4批共计1200余人(枪)成建制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中,杜八联民兵同进犯的国民党军作战上百次,使其始终未能占领杜八联一寸土地。同时,他们还单独或配合主力部队攻打坡头寨,炸毁敌人飞机,平息红枪会暴乱,为陈谢大军强渡黄河天险开路护航,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攻不破的“河防堡垒”。据统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杜八联有141人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杜八联民兵使用过的葫芦舟、石雷、榆木炮等革命文物及其战例沙盘模型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收藏展出;他们创造的“联防战”,与地雷战、地道战一起被列为中国民兵的三大战法之一。
杜八联革命纪念馆原馆建于1998年。2015年,纪念馆在原址上重建。杜八联革命纪念馆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共分黄河怒吼、众志成城、浴血苦斗、河防堡垒、战旗高扬、浩气长存等8个部分。采用沙盘、景观、影像、油画和雕塑等多种展出形式,展品达500余件。各种展品详实记录了杜八联人民的辉煌战斗业绩,全面展示了先烈们的丰功伟绩,生动再现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百折不挠、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杜八联革命纪念馆于2000年5月被命名为济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10月被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命名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20年9月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巍巍太行山,滔滔黄河水,天地蕴正气。杜八联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杜八联革命精神,是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和延续,是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是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张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