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梁山黄河滩区人家的农桑渔猎博物馆 留住黄河边的记忆
走进梁山黄河滩区人家的农桑渔猎博物馆 留住黄河边的记忆

提起梁山,不得不提《水浒传》。梁山因一部水浒而名扬天下,崇义尚武的水浒文化也成了梁山人的精神坐标。但很少有人知晓,昔日梁山泊是因黄河多次溃决才形成八百里水泊,于是才有了行侠仗义一百单八将的故事。其实,少有人知道梁山是黄河边上的一座县城。梁山与黄河有着深厚的渊源,黄河文化之于梁山人民同样有着浓重悠远的影响力。
“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指明了方向。沿黄各地正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挖掘保护传承黄河文化。
与梁山黄河黑虎庙管理段相邻的村子里有一位名叫刘广聚的老人,也在为了保护传承黄河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是一位退休教师,在当地群众眼中是一位文化名人。从年轻时便爱好收藏,退休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他坚持收集与黄河、与当地历史有关的资料物品十余年,自建了一处黄河滩区农桑渔猎博物馆,博物馆展出体现农耕文化、渔猎文化的各种书籍、石雕等物品近千件。
3月的一个下午,笔者慕名参观这座临河而建的艺术宝库。博物馆门有着浓厚的农家气息。大门上方挂着由馆主人亲自题写的“黄河滩区农桑渔猎博物馆”门匾。另外,还有一副黄河鱼馆的题匾,后来才知道,馆主人依靠经营餐馆的收入来支撑博物馆的经营和文物的收集。
据刘广聚老人介绍,博物馆是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由于空间有限,藏品种类繁多,没有严格细化规整,只大概做了分类。目前,大致分为书籍文字展区、农工渔猎工具展区、手工物品展区、石雕展区,图片展区等几类。虽然稍显简陋,但还是可以看出老人很用心。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很珍贵的地契到八九十年代的家具,用主人的话讲就是“收集的东西比较杂,有点历史文化气息的都想把它们保存下来。”正是出于这样的心思,我们才得以看到许多其他博物馆见不到的物品,更令人觉得珍贵和亲切。
生在黄河,长在黄河,刘广聚跑了很多地方,专门收集了黄河历次大改道的资料,并对此熟稔于心。出于对儿时黄河滩区生活的怀念,他在院中建造了两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黄河民居,屋内放置了旧时滩区居民耕种劳作、出行等工具,直观地呈现了60多年前黄河滩区独特的居住环境。他对龙的图腾崇拜也尤为强烈,偶然的机会发现了“龙生九子”中的螭吻,便想集齐所有的龙子形象。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花费2万多元收集齐了的9个龙子形象的近代石雕,每一个“龙子”的故事他都能娓娓道来。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走访,笔者被这座黄河滩区农桑渔猎博物馆淳朴亲切、充满泥土气息的黄河文化氛围深深感染。刘广聚老人的收藏,让我们找回了黄河儿女生活的在最生动的记忆,感受到了历史就在身边,从未远去。(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