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领幸福路 河畔踏歌慷慨行
文化引领幸福路 河畔踏歌慷慨行

利津,东依黄河、北抵渤海,因其整体轮廓恰似一只凤凰,古称凤凰城。在利津,黄河是主要水源,生生不息的大河带来肥沃土壤,哺育着沿黄儿女,而厚重雄浑的黄河文化千百年来也绵延浸润、滋养着一方水土。
近年来,作为当地黄河管理机构的利津河务局高度重视治黄文化建设,积极传承黄河文脉:开展形式新颖的“河畔朗诵会”,倾力打造黄河文化展室,组织“利津黄河幸福号”征文比赛、打造凌汛文化公园,建设沿黄生态文化带……该局多角度、多层次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用文化引领事业进步、单位发展。
文化融工程 联动互补拓新路
在利津河务局王庄险工,岸边新建成的利津黄河凌汛文化园风景优美,大河流水滔滔不绝,岸边柳枝随风婀娜摇曳,远处不时传来虫鸟低鸣,一幅自然和谐的画面跃然眼前。
树荫下,孩童收起嬉笑声,村民三三两两低声评赏,老人端坐小马扎上专心聆听,众人的目光聚焦在公园宽敞的小广场上。在这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河畔朗诵会”正在进行。“脉源绵传,执着承继;逝者如斯,浑穆苍茫。”质朴浑厚的嗓音、慷慨激昂的诵读,融注利津黄河人对母亲河的真挚情感。40余位干部职工相聚大河之畔,以“诵读经典诗词,弘扬黄河文化”为题,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让隽永的诗词凝聚起弘扬黄河文化的精神力量。
诗歌朗诵
朗诵比赛
诗歌朗诵比赛获奖者合影
近年来,利津河务局推动工程管理与黄河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坚持利用防洪工程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堤防工程品貌彰显文化韵味,让沿黄群众在寓教于乐中进一步认识黄河、爱护黄河。
节水宣传
“禾禾”助力宣传民法典
2020年9月,利津河务局发挥利津黄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资源优势和黄河文化辐射带动功能,将防洪工程赋予黄河文化元素,打造工程管理升级版,依托王庄险工,建设完成利津黄河凌汛文化园一期工程。这是该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要求的具体实践。
凌汛文化园
文化园长廊
在凌汛文化园中,黄河、堤防、险工等布景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园内以利津黄河凌汛重大事件贯穿其中,由主体形象区、抗凌抢险精神区、历史人文传承区、引黄造福区、凌汛科普文化区5个区构成,通过史料、图片、电子屏幕等形式,集中展现黄河凌汛成因、决口堵复、先模人物、防凌措施及凌汛谚语等内容,多角度反映利津治黄人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光辉历程,该园还入选了首批“山东黄河文化建设示范点”。
在利津黄河,不仅能看到秀美的风光,还能感受独特的文化盛宴。利津黄河观澜园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张滩险工法德教育基地、黄河凌汛文化园,顺河而建的风景区,就势而起的文化园,凝聚起推动利津黄河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宪法宣誓广场
执法人员在普法阵地现场讲解
文化进机关 春风化雨润人心
2019年12月,利津河务局倾力打造的利津黄河文化展室精彩亮相,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既陶冶情操,又提升素养。
文化展室
步入展室,精美的九曲黄河浮雕映入眼帘,王庄险工浪高水急,堤坝上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生动展现了利津黄河人守卫黄河的坚定信念,饱含了对治黄事业的热情与担当。
浮雕设计者是利津河务局职工宋明晶,研究生时学习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她,充分发挥特长,结合利津河务局发展大事记设计了精彩的图稿作品,讲述利津黄河人坚守的“黄河故事”。“浮雕设计的整个过程,既是提炼构成元素、确定表现形式、把握整体气氛的过程,也是我再次深入了解治黄历程、感受大河文明的过程,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在宋明晶心中,参与文化展室浮雕设计工作是一次非常难得的锻炼和学习机会,“在局领导的指导下,我们几个同事反复讨论,最终形成终稿。当看到设计图稿制作成锻铜浮雕成品时,感到非常自豪。”
进入展室后,观者可以看到由“历史沿革”“人民治黄”“黄河精神”“再起新程”4个版块勾勒出的利津黄河人治水兴水的磅礴画卷。
“历史沿革”中一幅幅照片展示利津黄河的演变,机构沿革、局址变迁、党建开展,诉说着一代代利津黄河人怀揣大河安澜的初心使命,除弊兴利、治河惠民。
“人民治黄”重点展示黄河人在与黄河水患抗争中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从波澜壮阔的黄河归故斗争,到历次重大防凌防汛事件成功应对,如今生态调水让黄河三角洲焕发生机,现代化施工设备为科技兴河插上腾飞的翅膀。
“黄河精神”展示利津河务局历年来荣获的各项荣誉,以及在利津辛勤耕耘的“治河先锋”“治黄带头人”。
“再启新程” 展现利津黄河人秉持“开放治河”新思路,坚持流域区域共同发展,促进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文化落心间 继往开来绘蓝图
感受波澜壮阔的治黄历史,见证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讲述黄河故事。为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黄河文化,利津黄河人一直在奋斗。
1949年中旬,黄河以74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直奔利津王庄险工,短时间内数段坝岸相继墩蛰出险,堵口所需石料所剩无几,在抢险的危急时刻,时任利津治河办事处工程队长于祚棠带领队伍以淤代石,保卫堤坝安全。
战洪图剧照
时间跨越了70余年,一群年轻人用一部15分钟的舞台剧《战洪图》重现了当年那段跌宕起伏的治黄故事,整部舞台剧是利津河务局的职工自编自导自演的。
该局办公室职工崔慧聪是这部舞台剧脚本的主创人员,刚接到创作任务时,会不会写?能不能干?一连串问题萦绕在从未接触过舞台剧的崔慧聪心头。
任务既然来了,再难再累也要干完干好。筹备期间,崔慧聪和同事们不断查阅史志资料、学习治黄文献、采访老一辈黄河人、上网看话剧表演、请教有编剧经验的老师……一点点吸收、一分分打磨,那段时间,她白天在单位干工作,晚上回家琢磨脚本,从行文思路,到内容结构,再到表现形式,前前后后斟酌修改数十次,特别是到了创作的后期,有时连续几个晚上熬到凌晨。崔慧聪说:“脚本从无到有,再到日臻完善,用了不到10天时间,因为时间紧、经验少,还有不少的遗憾,但对我来说,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更是难得的经历。”
剧本成型后,利津河务局职工用心练习,人劳科职工张品作为故事串讲人,要背下大段大段讲词。水政科职工许明饰演“男一号”于祚堂、工程公司财务王真饰演于祚堂的妻子,没有表演经验的两人把台词、表情、动作、走位练了一遍又一遍,还有财务科的刘坤、工管科的綦跃飞、宫家管理段的崔建、张滩管理段的胡志广……每位演员不管角色大小,都全情投入,最终呈现了极具震撼的演出效果。
舞台上的“于祚棠”形象立体,面对洪水时冷静沉着、足智多谋,面对家人时饱含愧疚与牵挂,充分展现了黄河人的坚强意志和铁骨柔情。在参演职工生动朴实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演绎下,黄河人不惧生死、力挽狂澜、保家卫国的形象跃然眼前,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直击心灵的视听盛宴。由于故事饱满、演绎感人,舞台剧《战洪图》从县局的“小舞台”走上了黄委及东营市的“大舞台”,并被“学习强国”微视频栏目收录,反响强烈,赢得广泛好评。
如果说改编自真实故事的舞台剧可以让参与创作演出的干部职工感受那段艰苦卓绝的治黄历程,那么原汁原味还原治黄场景的纪录片便赋予了文化传承的时代性特征。
利津河务局2020年防御大洪水实战演练工作纪实《应考》应运而生,全片以“未雨绸缪,枕戈待旦;慎始如终,人民至上;治黄铁军,使命担当;科技助力,智慧防汛;生态补水,幸福为盼”5个部分系统梳理了黄河人在防汛工作中的付出与坚守。
防汛会商会议提前统筹谋划各项工作;党政军民齐心协力,筑牢防洪战线;全局职工坚守岗位,勠力同心护佑河安;信息化手段,让防汛耳聪目明,用科技夯实防汛力量;水政监察人员不间断巡查防守,为生态补水保驾护航。一幕幕鲜活的影像资料诉说着黄河人治河为民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翔实的工作记录为传承黄河文化带来更多有价值的档案资料,成为诠释黄河精神的最佳载体。
今年6月,该局在青年职工中组织开展的“利津黄河幸福号”征文比赛,更是用文化活动的形式,收集起幸福单位建设的点滴感动、收获与喜悦。《幸福,从不遥远》《奋斗的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追梦人·幸福河》……从单位机关到基层段所,再到工程公司,职工们用手中的文字抒发幸福路上的感触与领悟,朋友圈中一篇篇转发的幸福文章,彰显了职工干事创业的主人翁意识,在全局塑造了浓厚的“幸福氛围”。
除了编演舞台剧、拍摄电视片和组织征文比赛,近两年,利津河务局的“文化硕果”还有很多:就如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接受媒体采访,在央视和山东卫视新闻联播节目播出;开展利津黄河文化遗产普查,着力于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参与利津县“行风热线”问政栏目,向地方宣传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新时代治河理念 ;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创建,举办演讲比赛、职工运动会等文体活动,累计开展志愿活动114次,连续16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荣誉;大力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两位职工被评为山东省首届道德模范、两位职工荣获“最美黄河人”称号、两位职工代表山东河务局参加黄委“我和我的祖国”演讲比赛获得佳绩;同时,该局团支部、工程管理科分别被共青团东营市委授予东营市“五四”红旗团支部、“青春担当好团队”称号……
义务植树
“实现贫困生的微心愿”志愿服务
“治黄者之歌”文艺晚会
职工运动会
“利津河务局将继续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和黄河精神,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原则,聚力文化传承保护,延续黄河文脉。”利津河务局副局长蔡强说,“今后,将进一步促进黄河文化与治黄历史、工程、地域等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利津黄河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收集、整理、保护利津黄河文化遗产,做好治黄先模人物的挖掘、选树工作,宣传先进事迹,积极讲好利津黄河故事。”
勇立潮头唱大风,且看今朝踏歌行。利津黄河人坚定文化自信,在建设幸福河的道路上高举文化大旗,砥砺前行!(图片由山东利津河务局提供)
编辑:胡霞 范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