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浩荡”之二:黄河奔流 大鹏一日同风起
“黄河浩荡”之二:黄河奔流 大鹏一日同风起

开栏的话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黄河,这条盘亘于中华大地之上的巨龙,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蜿蜒而来,滋养着中华民族代代繁衍生息、不断开枝散叶。
一到河南,便是平川万里。一到河南,便是上下五千余年。
这是一条自然之河、生态之河,昂首东进,不改其宗……
这是一条文化之河、精神之河,世代不绝,千年滋养……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来到河南,亲手摇动渠首闸启闭机,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历史面前,河南将提交怎样的答卷?
机遇面前,郑州将擘画怎样的蓝图?
全国两会期间,郑州发布、郑州日报推出《出彩路上再出发——黄河浩荡》特别报道。本期为第二期。
大河向东,日月向西。大风吹过了五千年,大河奔腾了五千年。
当时光来到了2019年,黄河迎来了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至此上升为国家战略。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我省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黄河时代”。全省上下紧抓机遇,彰显作为,明确提出培育“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的主地标地位,“在黄河全流域率先树立河南标杆”,积极谋篇布局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
大河奔涌,滔滔千年;九曲黄河,奔腾向前。老家河南,正在奋力书写新时代的河南“黄河故事”——
打造黄河文化主地标 讲述河南的“黄河故事”
“看黄河就是看中国,幸福长流母亲河”……在今年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上,一幅波澜壮阔、恢宏磅礴的黄河盛景在全球观众的面前铺展开来,让黄河元素成为河南最醒目的、最实至名归的标识,河南“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的主地标地位,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也难怪,古往今来,河南就是黄河的地理枢纽,是黄河文化的集大成之地。在几千年中华文明进程中,黄河中下游地区具有适宜人类生存和生产发展的有利条件,伴随着农耕、冶金、文字等的发明和使用,以及城市的建立、思想文化兴盛,河南成为文明的发祥地。河南沿黄地区孕育了河洛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等宝贵财富。
从被誉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的郑州巩义双槐树遗址,到二里头夏都遗址揭开“最早的中国”的神秘面纱,从黄帝在灵宝荆山下铸鼎祭天,到“丝绸之路”唯一道路遗址的崤函古道,中原地区留下了数不尽的黄河文化遗存。目前,我省拥有规模最大的黄河历史文化遗址群,仅沿黄地区就有世界文化遗产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1个、纳入国家规划的大遗址15处。
灿若星河的黄河文化,是历史对我们的厚待。不遗余力地传承弘扬,是我们将交给历史的答卷。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迈进。
“黄河流域生态保2019年11月2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水利厅、河南黄河河务局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将致力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的关键问题研究,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研究、咨询、评估、人才培训等一流的学术机构;
2019年12月15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挖掘整理了三条黄河文化特色主题游,将黄河流域河南段富集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转化为游客可亲近、可感知、可体验的文旅产品,让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得到彰显;
2019年12月23日,在河南博物院的倡议下,青海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黄河流域九家博物馆发起成立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九省区45家各级、各类博物馆将携手共讲黄河故事,合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去年以来,省文旅厅加紧布局谋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博物馆等,专门成立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抽调黄委会、省文物局等骨干力量组成专班,安排专项资金,强力推进规划编制工作。同时,还组建了由李伯谦、刘庆柱、王巍等专家学者担任高级顾问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家委员会,确保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
今年5月11日,在全省文化旅游大会上,印发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的意见(讨论稿)》,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黄河文化,筑牢文化旅游强省之魂,建设体现中华悠久文明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我省正在奋力书写崭新的黄河故事,那响彻了5000年的黄河号子,将继续在华夏儿女的耳畔荡气回肠。
率先建成生态长廊,在黄河全流域率先树立河南标杆
黄河是一条自然之河、生态之河,也是一条文化之河、精神之河。河南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河南段黄河占据有突出的地位,黄河文化的根源性、延续性、融合性、核心性均与河南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河南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的召开地,更应该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方面有更大的担当。
如何做好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如何保护好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对此,我省精心布局——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今年年初印发了《2020年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提出抓住立足河南在黄河流域的独特区位,把握沿黄地区生态特点和资源禀赋,着力构建以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为“塔尖”、重点领域专项规划为“塔腰”、关键环节专项政策为“塔基”的“金字塔”规划政策体系,在黄河全流域率先树立河南标杆。
具体如何做?《要点》提出,高水平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郑州大都市区建设,打造郑州大都市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率先启动郑州核心片区建设,制定出台郑焦、郑新、许港等产业带发展规划,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完善支持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政策措施,推动与三门峡、济源示范区联动发展,支持洛阳打造“洛阳智造”新引擎、扩大开放引领新引擎、创新驱动升级新引擎、河洛文化铸魂新引擎……
围绕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文化传承等重点领域,我省将先期启动沿黄生态廊道试点示范、规划建设沿黄湿地公园群、推进重要支流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黄河防洪安全防范治理、开展深度节水控水行动、构建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体系、推进黄河文化与大运河文化融合发展、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等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八大标志性项目,带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其中,首要实施郑州段、开封段、三门峡段、新乡平原示范区段生态廊道示范工程,率先建成岸绿景美的生态长廊。
我们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散落在中原大地的大遗址“串珠成链”,由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博物馆、黄河故道风情园等组成的带有黄河文化独特标识的地标体系建成,古风古韵、展示时代特征的古都古城风貌再现,黄河文化与红色文化、姓氏文化、汉字文化等融合发展……生生不息的黄河文明,注定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新光彩!
构建“十大体系”,谱写新时代河南治黄新篇章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她带给我们光荣与梦想,也留给我们伤痛的记忆。黄河因水少沙多,灾害频发,位于其关键枢纽位置的河南,更是治黄历史主战场。经过长期而艰难的治理,如今,黄河浇灌千里沃野,输入厂矿企业,泽被千家万户,充盈河口湿地,涵养生态脆弱区,成为一条造福百姓的幸福河。
黄河宁,天下平。步入新时代,黄河安澜依然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牵挂。记者了解到,在今后一个时期,河南黄河河务部门将着力构建黄河治理与保护“十大体系”,努力谱写新时代河南治黄事业新篇章。
据了解,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河南黄河河务局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河南黄河治理与保护的重点工作:
构建河南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体系,配合做好有关顶层规划设计、重大专题研究,努力促进流域人水和谐。
构建完善的防洪减灾和工程管护体系,重点推进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封丘倒灌区安全建设、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等前期工作,确保河南黄河长治久安。
构建水资源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完成《河南黄河引黄能力提升规划》编制,加快推进引黄泵站、引黄调蓄工程建设,做好引黄入冀补淀跨区供水,确保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构建完备的依法治河管河体系,稳妥推进《河南黄河河道管理条例》立法,持续开展黄河“清四乱”,促进黄河河道生态持续修复。
构建“科技治河”与“智慧黄河”支撑体系,抓好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信息通道等项目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治黄主业深度融合。
构建河南治黄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统筹水利风景区、水利科普教育基地、法治文化基地建设,打造宣传窗口,讲好“河南黄河故事”。
据河南黄河河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河南黄河治理与保护“十大体系”建设目标任务,河南黄河河务局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补齐短板上守正创新,在强化监管上精业笃行,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抓好河湖管理、水资源管理、超标准洪水防御等方面的监管,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防灾减灾工程和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工程。
河南因河而起、依河而兴,黄河奔腾不息、百折不挠的气魄,缔造了中原儿女奋勇争先、勇往直前的精神气质。我们相信,争先进位谋出彩的河南人,必将谱写出新时代的黄河乐章!
代表委员话黄河
全国人大代表杨雪梅:
走出“深闺” 推动黄河文化遗产“上云”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要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这对于河南而言,是一大利好消息。”全国人大代表、黄河科技学院校长杨雪梅说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并强调要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在杨雪梅看来,这不仅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指明了方向,也为黄河文化的大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她说,做好黄河文化“大文章”,加快开展黄河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时间非常紧迫,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杨雪梅建议,结合黄河文化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定位,搞好高水平的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组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展联盟,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沟通协同机制,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各地方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的能力。加大黄河文化宣传科普力度,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加大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中的开发应用,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建设黄河文化传播平台,推动黄河文化遗产“上云”,走出“深闺”,让黄河文化真正亮起来、潮起来、活起来。同时,引导支持黄河文化与“主播”经济和“网红”经济碰撞,产生出新的“火花”,让更多的年轻人听到、看到、爱上黄河文化这块美丽的瑰宝。
她认为,要科学做好市场对接,打造高质量文旅产品,挖掘深厚的黄河文化资源,把文化遗产更好融入现代生活,增强黄河文化的吸引力,推进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升黄河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尤其是在这次疫情下,“乡村游”和“近郊游”成为热点,“云端旅游”也火爆全国,做好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展工作,应抢抓机遇,化危为机,狠练内功,唤醒沉睡的黄河文化资源,把这份珍贵厚重的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好,又要火起来。
总策划 石大东
总统筹 张子明 程玉峰
总执行 孙新锋
统筹 朱文 谭文国 潘燕 王文霞 裴蕾 尚颖华 赵彤
记者 秦华 武建玲 侯爱敏 董艳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