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

【字体:      】     打印      2025-09-23 11:19      来源: 黄河网  

龙生平 李贵宝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从2019年郑州座谈会提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到2021年济南座谈会部署“加快构建抵御自然灾害防线”,再到2024年兰州座谈会要求“推动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总书记三次召开专题座谈会,为黄河流域治理擘画“一盘棋”战略、“四水四定”原则等根本遵循。宁夏打造贺兰山东麓百万亩葡萄长廊与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带;甘肃建成庆阳、平凉两市万亩以上梯田示范区;青海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从“被动修复”向“主动保护”转变;山东恢复黄河三角洲盐地碱蓬群落;山西推广“坡改梯+经济林”模式;河南建设中原农谷“吨粮田”示范区。这些实践印证:九省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闯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黄河新路。

黄河九省(区)推动生态大保护大协同的主要做法

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修复体系,筑牢绿色本底。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创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施退牧还草、黑土滩治理等工程,雪豹、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显著增长。在黄河源头,通过封育保护、生态移民等措施,实现草畜平衡,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根本性扭转。山西在黄土高原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通过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改造等措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6.3万平方公里,实现“泥不下山、水不出沟”。在吕梁山区,通过实施“三个全域”工程——全域规划、全域治理、全域提升,打造出一批生态清洁小流域样板。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补水、湿地修复等工程,恢复盐地碱蓬、柽柳等原生植被,打造“红毯迎宾”生态景观,鸟类种数从187种增至373种,成为东方白鹳、丹顶鹤等珍禽的“全球最大繁殖地”。东营市通过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此体系不仅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更将生态脆弱区转化为生态富民区,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在宁夏中卫市,通过实施沙漠化治理工程,将流动沙丘变为固定沙地,发展沙生植物种植和沙漠旅游,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创新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凝聚共治合力。晋陕蒙三省区建立黄河干流跨省界断面水质考核机制,实行“分段治理、联合监测、责任共担”。在三省交界处,通过建设联合监测站,实现了水质数据的实时共享和联合分析,为跨省界污染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鲁豫两省创新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以“谁受益、谁补偿”为原则,建立“水质对赌”模式,推动黄河下游水质持续改善。在山东省与河南省交界处,通过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实现了上下游之间的利益共享和责任共担。黄河流域构建“智慧黄河”监测平台,整合气象、水文、生态等数据资源,实现“一张图”监测、“一张网”调度,提升流域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在黄河水利委员会,通过建设数字孪生黄河系统,实现了对黄河全流域的实时监测和模拟预测,为防洪减灾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此机制打破“九龙治水”困局,形成“上游涵养、中游治理、下游保护”的全流域治理格局,推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在黄河流域,通过实施“河长制”“湖长制”,实现了对河流湖泊的全面管理和保护。

培育绿色低碳产业体系,赋能高质量发展。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广有机种植、节水灌溉等技术,打造“绿色酒庄+生态旅游”融合模式,实现“种出好葡萄、酿出好酒、卖出好价、形成好链”的目标。在宁夏贺兰县,通过建设葡萄酒产业园区,实现了葡萄酒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甘肃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依托风、光资源优势,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光伏基地,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发展,打造“西部新能源高地”。在酒泉市,通过建设光伏发电基地,实现了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河南中原农谷聚焦种业创新、智慧农业等领域,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打造“中原粮仓”绿色升级版。在新乡市,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农田的集中连片和高效利用,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品质。此体系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培育新兴绿色产业,既护住“绿水青山”,又育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在黄河流域,通过实施“绿色产业+”战略,实现了绿色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启示建议

从“各管一段”到“共治一河”,从“生态修复”到“绿色发展”,黄河流域治理实践深刻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各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黄河经验”。这些经验启示我们: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创新协同机制、培育绿色产业,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坚持系统观念,构建全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一张图”。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既能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又能推动各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共赢目标。在黄河流域,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实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应借鉴黄河经验,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原则,打破行政壁垒,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构建全流域生态保护修复规划体系。如长江经济带可推广“三段论”治理模式,上游强化水源涵养,中游突出水土保持,下游注重湿地保护;淮河流域可借鉴“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实施“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创新协同机制,打造跨区域治理“共同体”。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既能提升流域治理效能,又能推动各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流域样本”。在黄河流域,通过实施“河长制”“湖长制”,实现了对河流湖泊的全面管理和保护,提高了流域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应借鉴黄河经验,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联合执法、信息共享等机制,形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治理格局。如长江经济带可推广“横向补偿+纵向转移”的生态补偿模式,激发沿江省市共抓大保护的内生动力;淮河流域可借鉴“河长制+联合执法”经验,建立跨省界断面水质考核机制,推动流域水质持续改善。

培育绿色产业,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既能推动各流域绿色低碳发展,又能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在黄河流域,通过实施“绿色产业+”战略,实现了绿色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应借鉴黄河经验,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生态农业、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培育新兴绿色产业。如长江经济带可打造“绿色产业走廊”,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生态旅游业等;淮河流域可建设“生态经济带”,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龙生平,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教授;李贵宝,中国水利学会,正高级工程师)


作者:    责编: 仝欣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