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由缩水的沙漠湖看淡水危机

由缩水的沙漠湖看淡水危机

【字体:      】     打印      2016-01-28 15:13      来源: 黄河网  

最近在中国新闻网上看到一篇《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红碱淖严重“缩水”》的报道,深感当前生态危机渐近。文中写道:因人为因素影响和自然降水的减少,近20年间红碱淖湖面面积已“缩水”了25.5平方千米,繁殖栖息于此的濒危珍禽遗鸥生存堪忧。红碱淖位于陕西神木县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交界处,历史最大水域面积为1969年的67平方千米,平均水深8.2米。

我在西北从事农业工作9年多,走过我国中西部各地。在学习、调查和交流中,发现当今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用水危机的客观难题。机井越来越多、越来越深,而水越来越少,这是深层地下水源的过度使用和无法得到有效补充的矛盾。所以,当大家讨论农业各类项目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时候,许多有忧患意识的同行更觉得淡水资源才是最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因为淡水是农业生产的生命,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民族复兴的基础。修建节水设施只是技术性解决水资源使用效率和缓解缺水的方法,而无力从根本上解决水源有效补充的核心问题。

我认为,建设国家水网是缓解淡水危机的首要手段。国家水网由净水系统、运输系统、储水系统、保障系统、调水系统和用水系统等组成,是实现我国淡水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集成系统。水网的建设具有直接拉动经济、创造就业岗位、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农业发展、改造生态环境等强大功能。

第一,水是农业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讲要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这不仅是健康的需要,更是安全的考量。2013年我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4.627万平方千米,其中,有效灌溉面积63.473万平方千米,无灌溉旱地面积101.154万平方千米,占总播种面积的61.44%(数据采集自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如果通过水网建设,把旱地变为水地,那么我国土地产出和土地效益将会大大提高,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将从根本上得到保障,可以持续为我国农业生产创造条件,为经济社会发展积累财富、促进转型。

第二,水是国家经济的直接驱动力。建设水网需要大量的钢铁、橡胶、机电、水泥等材料,还需要大量的其他服务支持,可以缓解当下经济压力和解决产能过剩的矛盾,对扩大内需有积极的拉动作用,是当前经济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驱动力之一。

第三,水是改善环境的基本条件。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当饮水都是问题的时候,沙漠化、荒漠化治理就会力不从心,发展会走更多的弯路和付出更大的代价。水能改善环境,降低环境成本,持续创造财富,建设美好家园。建设国家水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丰功伟业,其意义和价值无法估量。

第四,水网建设有利于合理高效配置淡水资源。我国淡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如何把更多的淡水资源均衡合理地留在祖国的土地上,是每一个有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的中国人都会思考的问题。水网的建设,能够让我们真正成为淡水资源的主人,更加主动、积极、合理、高效地配置有限的淡水资源。

第五,有助于城市减灾和水源保障。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城市有限的排洪能力日益凸显不足,降水给城市带来的破坏和损失越来越大。建设国家水网,可以通过双向调节来降低灾害、变害为利、推动发展和保障供给。

建设国家水网,从技术角度来讲,通过单元组织、高差分级、高压运输,可以有效解决淡水资源安全高效运输的问题。水网建设和双向管理,可以在不破坏现有水系和侵占耕地的情况下,实现淡水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灵活利用。当前发达的电子技术为水网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虽然在短期内有限的水资源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淡水的需要,但是淡水资源还有累积效应,随着时间的累积,大量的淡水资源将会渗透在土壤中、存储在植被中、蒸发在空气中,长期持续下去,可以改善环境、增加降水。水流所到之处,将会生机盎然、百业兴旺。

作者: 贾文海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