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黄河堤防的审美发现

黄河堤防的审美发现

【字体:      】     打印      2013-03-07 08:52      来源: 黄河网  

黄河堤防工程美不美 如果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家肯定会说:美!如果再进一步问:黄河堤防工程美在哪里 则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美学研究认为,看一处自然物是不是美,关键是看人和这个自然物能否沟通和契合,能否“勃然而兴”,能否生成审美意象,这不但取决于人的审美意识和能力水平,而且与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相关联。

黄河堤防的美首先是在效用强化中发现的。历史的黄河虽然修了几千年大堤,但仍然是水患频繁,这时候人们关注、审视的是“灾难”、“悲苦”,不可能有“喜乐”、“美丽”。人民治黄以来,黄河下游开展了大规模的复堤工程建设,使千里长堤在几年之内迅速变得高大、坚固了。特别是1958年7月中旬黄河发生了一场有实测水文资料以来的最大洪水,却没有决堤灾害的发生,首创大水无大灾的奇迹。黄河多水患的情况改变了,人们对黄河堤防的好感上升,美感显现,于是赞美声起:“今日人民有神策,长堤铁臂待独波。”许多管理单位还掀起美化大堤的热潮,如建设“花果堤”的实践就是一种美好的想象,尽管没有成功,却强化了人们对黄河堤防的审美意识。之后国家陷入困境和“文革”乱局,人们的审美追求也随之隐灭。直到建设标准化堤防的设想提出后,黄河堤防的美在人们的心目中再次唤起,因而1958年和2002年应当是黄河堤防审美发现的两个关键的时间点。

其次是在社会发展中显现的。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之间的最本己的精神交流,也就是说审美是人精神需求之一。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人们享受着一切现代化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却逐渐产生了对城市化、工业化不可避免的污染、嘈杂、拥挤、压力的厌倦,逐渐产生了逃离现代文明的冲动。于是,黄河岸边和堤防工程正好契合了人们这种心理和精神的需求。正是在这种趋向和取向影响下,人们逐渐发现了黄河下游的千里长堤,竟然有着长城一样的阳刚之美,有着林海一样的生态之美,有着郊外和旷野一样的自然之美和博大精深的人文之美。这一切美的发现与社会进步和文明进程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也可以说,改革开放是黄河堤防审美发现的重要契机。

三是在文化进步中发现的。美学研究认为审美活动的高下不仅取决于审美客体自身包含的审美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审美主体的文化背景、文化素养的水平。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方面对西方文化择善而从、兼容并包,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悄然兴起发扬光大,推动了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进而促进了各领域审美活动的发展与进步。近年来,“黄河防汛、黄河经济、黄河文化、黄河生态”四位一体工作机制的形成,进一步确立了黄河文化的地位。可以说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扩大了堤防审美的外延,黄河文化建设强化了堤防审美的内涵。2010年全国政协委员张亚中提出黄河大堤申遗的建议,在网上引起热议,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黄河大堤申遗能否成功,都是黄河文化建设和黄河堤防审美发现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黄河堤防的美是动态的、发展的,如果我们能够用建筑家的双手不断塑造其美,用园艺家的心灵不断呵护其美,用摄影家的眼睛不断发现其美,黄河堤防无疑会越来越美。

作者: 彭立新 张小宝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