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杂谈四则
科技杂谈四则

“日不落帝国”及瓦特们之科研启示
素闻英国人饮食极其简单,据说是因其为清教徒,崇尚俭朴,以奢侈为耻的缘故,所以有了昂贵的定制西服店名都会极隐蔽地缝在外套里袋内的现象,即使脱下外套也绝不显露半分半毫。
而这些也成就了瓦特们。17至18世纪时,英国富人们积累了大量财富,但由于内心的信仰,他们不会像法国贵族那样穷奢极欲,将资金挥霍到宏伟的宫殿、华美的服饰上,只能一次次资本投资,扩大再生产。当生产力需要提高、技术需要大的飞跃、资金又极大地充裕时,瓦特们的研究就算失败千万次、投资一次次打水漂,对于资金支持者来说也只是九牛一毛、毫不在乎,并且仍旧非常值得一赌,因为成功了就代表了会有质的飞跃,获得巨大进步。
在这种情形下,无数的瓦特会致力于科技研究,无数的瓦特会推动科技进步。因此,也就有了无数伟大发明。
1751年,英国皇家学会悬赏征求“发明一架出色的能同时纺6根棉纱或麻线而只需一人照管的机器”。在这一号召下,许多人开始了精心研制。其中一位纺纱工人,同时又是一名木工的哈格里夫斯,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在1765年,制造出了能同时纺出多根棉纱的纺纱车——珍妮车,从而大大提高了纺纱效率,解放了人手,揭开了工业革命序幕。
赫赫有名的詹姆斯?瓦特,一开始只是一名蒸汽机修理工。1763年,他受命修理一台别人发明的蒸汽机,使他有机会仔细研究蒸汽机的结构和性能。但经过多次试验,他只是提高了蒸汽机的热效率。直到1783年,也就是在他接触到蒸汽机20年后,他把蒸汽机与工作机联系在一起,使工作机获得了强大、持续而稳定的动力,使人类第一次完成了在生产劳动中普遍以热力代替人力的革命性飞跃,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蒸汽时代。
随着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人类迈入了火车时代、大工厂时代,开始了一场浩大的工业革命。这些不仅为英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使其最终战胜法国,战胜神一样的拿破仑,而且也最终为其成为“日不落帝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而这一切都说明,全民皆可搞科研,只要你足够热爱,只要是这个世界足够需要。
科技创新目的与获奖及效益之关联
近几年,我接触到的一些申报科技进步奖、火花奖的科研成果,因目的不同,结果大相径庭。大概可分为四种。
其一,为创新而创新、为科研而科研,严重脱离实际需要。究其实质,无非是为职称晋升时能多加几分,为职称评聘时多些优势。至于说究竟能创造多少价值、提升多少效益,项目负责人并没有过多追求,完全闭门造车,原理、使用情况大致靠想象。评委们一眼即明。这些项目一般很小,也很少,非常容易被“拍死”。
其二,研究项目和工作有些联系,有一些实际需要。由于是结合工作实际需要来考虑、来革新,对工作或多或少有一些推动。但是,究竟有多大推动、有多少必要性,效益究竟如何等,并没有仔细推算,合理分析。有些甚至生拉硬造一些数据,凭想象来些对比。虽然获得一些小的奖项。可是后续推广应用也不太可能。
其三,确实从某一项工作迫切需要出发,边探索、边改进,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了技术革新,也取得一定的效益。可是只有当工作就绪后或结束时,或者有人想起可以申报个奖项时,才手忙脚乱地补拍照片、补计数据。但是设计多组实验、记录对比数据、分析原理依据、改进技术措施、确定成熟方案等这一整套科研步骤都可能因为撤了工作设备、没了工作场地而不能达成了。所以说原始数据缺乏、材料不够充分、没有深入挖掘,都就会直接影响奖项。
其四,从某一项工作迫切需要出发,组织研发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咨询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专家意见,设计实验,全面计取数据、记录观测结果,分析原理、获取理论支撑,确定最终优选方案。由于项目能够解决实际需要,一旦成熟,迅速推广,效益显著,获奖比较容易,奖项也相对较高。
2014年11月,我们调查了2013至2014年某单位获奖科技成果效益情况。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成果效益非常显著的只占总项目的3%,成果效益较好的有25%,成果效益一般的有32%,成果效益微弱的约有40%。对成果的相关材料分析,发现效益的强弱与研究的需要程度紧密相关,与其目的性也紧密相关。工作中不是十分需要,应用很少,效益微弱,奖项小、层次低。效益最突出的一项,推广应用30多台套,创造效益100多万。该成果简单巧妙,解决了施工中的难题,迅速得以推广。报奖时,评委们都感觉不错,获得了比较理想的奖项。
可见,科技创新目的至关重要,一定要以工作中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确实能推动生产的项目,推广应用效益才能突出,也才能获得好的奖项。切不可为了创新而创新,要把着眼点放在解决实际工作需要上。
既单打独斗又人员繁盛之科研怪相
审核科技成果时,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不大的项目,居然也动用了二三十人来研究。不少材料不仅冗长,而且乱七八糟。可能项目负责人是生产一线职工,在文字组织能力上欠缺一些。可是,那么多合作人,其中不乏高学历的年轻人,为什么不让他们来执笔呢 事后问及,答曰,他们是挂名的。
还有一次,询问项目负责人一些问题,结果和报告里的相差甚远。原来报告编写者没有直接参与项目研制,只是听研制人员说了说,就操刀来写,结果言不及义。
这些没有利用好人才,不能充分发挥各自才能的项目组大大存在,甚至个人单打独斗现象也不少。其实,搞科研一定要做好“结合”的文章。
一是专业技术人员与技师要密切结合。
目前,由于工作环境的改善,专业技术人员不常驻一线工作,而是多在办公室写写画画,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往往不如一线技师;一线技师虽然在生产实践最前沿,容易发现问题,动手能力也较强,生产中遇到一些问题他们能够很快想出一些土办法,但是由于文化水平有限,让他们阐释原理、写作报告、提高科研成果的技术水平、科技含量等比较难。所以说,如果专业技术人员与一线技师充分结合,互为补充,对科技成果的研究会有很大帮助。当然技术人员要真正参与其中,不能只写写材料,出现前文例子中“言不及义”的问题。
二是创新与一线生产、施工等实际工作要紧密结合。
笔者注意到,在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过程中,科技成果呈井喷之势,不但数量很多,而且不少成果科技含量也很高,提高了工作效率,直接推动了施工进度。原因主要是为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技术难题,推动了科研发展。近年来的创新项目不少与工程管理、淤区管理、涵闸维修施工等具体工作有关,主要是为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为节支增效、减轻劳动强度而制作出的一些新设备。这些设备也得到评委们的青睐。只有和实际工作需要紧密联系,坚持研有所用,创新才有生命力。
三是单位与大专院校、专业科研机构应紧密结合。
由于县级河务局只是基层管理单位,科技人才少,真正醉心于科技、深入钻研、持续钻研人才的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这样的人,有时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以及知识、理论储备不足、眼界不够开阔等自身原因,遇到技术难题,不能很好地解决。科研工作的技术支撑、理论支撑很难保证。如果不加强与大专院校、专业科研机构的联合,不请教专家,很难独立开发研制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因此,遇到难以解决的制约生产发展的瓶颈问题时,还是应联系专业人士获得一些帮助,或者走联合的道路,尽快解决问题,增加效益。
总之,科研工作应力避单打独斗,让繁盛的项目组成员发挥其应有作用。
推广之殇
殇,本意是指未成年就死去,或为国战死者。后常用于指重大灾难、事故,或巨大的悲哀、遗憾等。
写下题目后,又有些犹豫,这里用此“殇”字是否合适呢 笔者不能明了,只想说科研成果的转化以及推广应用现状确实非常令人遗憾和悲哀。
据资料显示,我国科技研发投入2011年超过一万亿,占当年GDP的1.98%,但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低,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应用技术的问题十分突出。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
黄河基层科技成果推广现状更令人担忧。我们曾以某局为单位进行了2013-2014年科技创新成果调查。共调查了28项科技成果,应用领域主要在施工、防汛、工程管理、淤背区苗圃管理等方面。研制目的可以说大多是以工作中实际需要出发,有些成果确实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但是成果效益参差不齐。从调查数据看,成果效益非常显著的只占总项目3%,效益较好的有25%,效益一般的有32%,效益微弱的大约有40%。而项目的经济效益直接决定推广应用程度。效益最突出的一项,达100多万,推广了30台(套)。效益较好的有推广8台(套)、4台(套)、3台(套)、2台(套)的。一部分项目只研制了1台,单位自己使用,处于稳定应用状态。也有个别的,已束之高阁。
究其原因,一是效益微弱,没有推广价值。二是成果应用面狭窄,不宜推广。三是技术不成熟,使用过程中,出现新问题不能解决,遂弃之不用。四是推介交流平台少,实用的成果研究出来,真正需要用的层面或单位,没法及时全面了解,导致成果不能推广。五是推广资金缺乏。成果研制时有不少都是自筹资金,假如有单位需要,再生产还要垫付资金。如果没有单位明确需要,很少有再去自筹资金投入制作生产的。而对好的成果宣传、推介,又需要一批资金。但是科研经费、推广经费都没有列入预算,也就没有保障。六是受众观念陈旧,不易接受新事物。
因此,科技项目的推广应用工作任重而道远。
好在已经看到了曙光,黄委、山东河务局、菏泽河务局都相继出台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指导意见,采取了具体的改进措施。譬如,黄委科研信息共享平台已经启用,山东河务局、菏泽河务局也将建立网络科技成果推广交流平台。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科研及成果推广转化都会有一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