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在洪水中挣扎的文化遗产
保护好在洪水中挣扎的文化遗产

近期以来,我国江南、华南、西南暴雨增多,多地发生洪涝地质灾害,一些地方文物单位受到洪水威胁。
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上旬,南方11省份有13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受到损失,一些文物单位受损严重,汛期文物安全形势较为严峻。安徽黄山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桥、宣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乐成桥,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维会师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蒙古伸臂桥、哈尔桥、阿斯久桥等,被洪水冲毁;湖北武当山五龙宫龙虎殿,湖南朱家大院、体仁堂、龙山里耶瞿家大院和吴杨支祠等古建筑,因洪水房屋倒塌严重……
降雨和洪水如何摧毁古建筑
在缺乏专业防洪减灾措施的条件下,文物建筑在被洪水袭击时往往会遭受毁灭性打击。这些破坏过程包括——
冲击破坏:洪水在水位差的影响下,产生水压形成水流直接冲击建筑和构筑物,破坏性极大。木结构、砖混结构会遭受严重的动力破坏。
浸泡破坏:长时间洪水浸泡,会造成对房屋主体建筑材料力学性能的劣化、地基承载力的扰动和不均匀沉降,从而引起古建筑结构破坏或者失稳倒塌。
波浪荷载破坏:强风作用下的波浪荷载也是造成古建筑损坏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6级至9级风力作用下,浸泡在水中的古建筑墙面单位面积的水压力能达到2~10千帕,此时古建筑物的门窗部位极易损坏。
堆积淤埋破坏:山洪泥石流灾害往往会夹杂大量杂木、大块颗粒物等,这些杂质在沉积的过程中往往会掩埋山丘区的跨河桥梁、沿河古建筑等,进而导致文物建筑淤埋破坏。
摩擦破坏:洪水中的细小颗粒物对运动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物造成强烈的冲击和摩擦,长时间的摩擦侵蚀极易造成古建筑结构受损,尤其是一些山区的古桥梁、河道上的古堰坝等。
应尽快制定文物防洪减灾规划
针对2020年一些文物遭受洪涝灾害影响的现实,建议首先要开展汛期文物险情排查与风险评估。特别是可能存在脱落、倾倒等危险的古树名木、古桥、古塔、古建筑的墙体、结构险情等应给予重点排查和专项评估,必要时应设立警示标志,确保人员和文物安全。对排查中发现已经出现险情的文物本体应及时采取有效的遮盖、加固、支顶、围挡、排水、防渗等措施,控制险情发展。
针对我国缺乏文物保护单位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的现状,文物部门应尽快启动有关规划的编制工作。首先,洪涝灾害往往具有流域性,开展文物建筑的防洪减灾规划编制工作要考虑空间尺度问题。在宏观层面要开展区域性(行政单元尺度)文物防洪减灾综合规划研究,解决宏观尺度下区域性洪涝特征与重要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对策问题;中观层面,要注重各个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规划中防洪减灾的专题研究,解决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内应急管理、应急抢险的协调与布置问题;微观层面,要针对单个文物建筑本体的防灾减灾具体措施的选取,针对文物本体在洪涝灾害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险情提出具体应对性措施,保证出险后第一时间可以进行本体的抢险修复或防止险情进一步发展。
如何构建文物灾害风险管理框架
在制定防洪减灾规划时,也亟待开展文物洪涝灾害风险刻画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开展文物风险专题调查,评估文物本体的鲁棒性与易损性,分析洪涝灾害本体损害的危险性,形成文物本体风险区划;与此同时,了解洪涝灾害过程中区域尺度、文本保护单位尺度、文本本体尺度下文物损害的敏感性或程度,全面分析文本本体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科学评估洪涝灾害对文物本体的影响,明确监测预警、指挥调度、文物抢救、人员救援、事故处置等应急处置措施,形成有针对性的文物建筑防汛应急预案。
开发文物灾害风险综合分析平台系统,能提升文物风险管理效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地理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搭建文物灾害风险线上线下监测系统,形成不可移动文物灾害风险专题数据库,开发文物灾害风险专题评估系统和专家诊断系统,建立在线风险诊断云支持平台,进而整体提升文物灾害风险管控水平。
在制定规划的同时,按照“谁主管、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明确文物保护单位产权人或者管理使用人为文物安全第一责任人,夯实文物度汛安全主体责任。在系统总结历年文物防汛救灾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强对影响本地区文物安全主要因素、重点地区、重要节点等的分析,高度关注气象和地质灾害预报,准确把握文物安全形势,有针对性地强化各项安全措施。同时,主动与当地气象、国土、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联系与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应急联动。此外,建立文物抢险培训演练制度,可以有效提高文物管理部门的风险管理效能,提升文管部门及时报告、快速响应、有效应对、妥善处置效率,将灾害损失降到最小。